蓼南中学在册教师18名,他们的坚守,给鄱湖畔留守儿童以希望!

时间:2023-06-05 12:36 出处:都市发展网 作者:严娟

  鄱阳湖畔的蓼南中学走廊里,伴随着有节奏的金属撞击声,杨久平老师拄着双拐准时步入九(2)班的早读课堂。对于杨久平来说,这条通往教室的路再熟悉不过,他已走了整整35年。

  杨久平在课堂上

  坚守

  执教乡村中学35载

  蓼南乡,鄱阳湖畔的一个偏远乡镇,距庐山市40多分钟车程。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学校教师、生源有所流失。

  1988年,杨久平刚到蓼南中学上班时,学校有学生700多人,如今,学生数量已不如以前。蓼南中学目前在册教师有18名,大多是刚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具有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有5人。其中,杨久平35年教龄最长。他们的坚守,给鄱湖畔留守儿童以希望!

  35年的坚守,换来桃李芬芳,经杨久平教导过的学生,已在各个领域作出贡献,取得成就。

  感恩

  “当年同学都帮过我”

  杨久平,蓼南乡杨家庄人,是蓼南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幼年时,他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右腿重度残疾。

  “我之所以愿意坚守,是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曾经帮助过我,他们背着我上学……”杨久平眼含泪光告诉记者,“现在来这里念书的学生,基本上是留守儿童,他们有些就是我当年同学的子女,也有许多家庭两代人都是我的学生。家庭条件差、离校较偏远不能成为孩子们辍学的理由,这些留守儿童必须要有学上。”

  杨久平从九江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就回到蓼南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这一干就是35年。

  一堂45分钟的课下来,持续站立对杨久平来说非常不易,但更困难的是行走。健康人只需走半分钟的路程,他得走五六分钟。遇到上下楼梯或雨雪天气时,情况就更糟,很容易摔倒。

  随着年龄增长,杨久平体能渐渐下降,频繁地摔伤,使他不得不从“单拐模式”进入“双拐模式”。他的身体还时发伤痛,天气变化时疼痛更甚。但他已然习惯,从未因此而缺勤。实在痛得不行时,他就找医生打几针,然后又返回学校上课。寒来暑往,杨久平就这样一直坚持着。

  学校领导看在眼里,也曾想让他歇一歇。但杨久平怕辜负了学生,也不愿自己一身学识白费,故一直坚持上课。

  担当

  主动请缨甘当人梯

  乡村教学艰苦,乡村班主任工作更艰难。面对这种情况,杨久平主动请缨,一轮接着一轮担任班主任。

  他爱生如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在乡间的小路上,时常可以看见他孤寂地拄着双拐,一步一步走向学生家里家访……

  杨久平家里经济较为拮据,他的妻子也是重度残疾,几乎没有劳动能力。一双儿女的学费、家庭开支等全靠他每月微薄的工资收入。值得庆幸的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双儿女均考上了好大学。目前,女儿已参加工作,儿子在南昌念大二。

  如今,蓼南中学办学条件已比杨久平念书时有很大的改善,但与县城、市直学校仍有差距。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像杨久平一样的教师数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乡村学校,挥洒青春与汗水,甘当乡村孩子们走向成功的人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