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获取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习途径正逐渐显得效率低下。检索信息的方式正迅速崛起,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然而,面对海量的信息检索,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爆炸。在信息爆炸的浪潮中,如何筛选出准确且有用的信息,成为了一个新的技能要求。因此,对于理解知识、辨别知识、扩展知识,乃至运用知识的能力,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这个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才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在这样的形势下,关注如饺子、郭帆等新文艺人才的素质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发展的关注,更是对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布局。
首先,与一般性文艺人才不同的是,他们具备更为宏观的人文知识体系素养。这不但显现在他们的学科背景上,更直接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如《哪吒2》的深度内涵:它并不仅仅是对《封神演义》神话的再创作,更是以《封神榜》世界观为起点来表达自己的宏观宇宙认知,于是,《哪吒》系列的创作就不可能满足于重复旧神话,而必将通过重塑旧神话的方式来表达新的时代。电影中阐截冲突的实质就变成了不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冲突,人们可以在故事的范式中找到当今世界存在的种种矛盾,如西方与东方、精英与大众乃至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当这些内容被网友们发掘出来的时候,《哪吒2》就得到了群体性的价值认同,它具备了宏观历史视野和深度社会关怀。《流浪地球2》也如是,电影对科学技术的原理性把握和对地球宏观政治生态的全面性理解,同样使得电影在具备未来末日感的同时兼具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而引发观众的群体性共鸣。
关键在于——创作者的知识储备不再仅仅是行业专业知识,更是体系化的人文素养及其衍生出的信息整合与辨别能力,如此一来,创作就不再仅仅依赖已占有的有限信息,而能够拥有几乎无限的信息资料库,这必然会带来文艺创作的质的新变。
再之,区别于一般性文艺人才,他们拥有基于认知自觉的整体新时代自信。要注意,这种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在作品中表达中国元素(元素表达也同样可能是某种迎合),而关键在于,这些元素的表达是否具备新中国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哪吒2》中的“中国气派”不仅仅体现在其对神话原型的选择上,更在于作者充满胆气的“革命”内容。当巨大的金箍棒自下而上终于冲破天元鼎的压制时,其内涵就在于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突破压迫人的制度,这与无产阶级革命叙事逻辑完全贴合。无独有偶,《流浪地球2》中高扬集体主义的情节也同样如此,如非真正的新时代自信,电影作品是无法具备慷慨激昂的能量的。
他们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在具体的项目制作过程中,不盲从于某些行规,敢于有意识地对既定体系进行深化创新实践。如郭帆在《流浪地球》的拍摄中颖悟到现代电影工业的内涵是管理,而他为了拍电影到处“化缘”虽是网友笑话,但“化缘”的深层逻辑在于国家工业体系建设与科幻电影制作技术的内在联系,科幻电影与民族未来的关联,也正是传统电影超越行业圈层的重要表征,这无疑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创新型制度深化;《哪吒2》的制作周期中,饺子以近六年的时间集中精力在作品本身而非其他,并在特效外包合作的行业习惯中有见地地意识到特效制作中文化自主性的重要,并判断出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文化差异,同时还在于政治偏见——于是,将特效重心回归国内,这同样也是对国内特效制作体系的深化创新。最终的作品当然说明,他们的创新是更有效率的,也是更有持续性的,这正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哪吒2》的结局充满了深刻的寓意,其中对话如“莫非你还想改变这世界?”“我想试试”,以及“因为我们都还年轻,都不知天高地厚”,无不体现出新一代人接棒“新质生产力”崛起时的勇敢与决心。在以往,对于创新与尝试,人们常常用“不知天高地厚”来批评,但如今,他们用作品向世人展示了由他们来重塑规则、书写历史、创造新世界的可能。在电影中,作为父亲的敖光对哪吒的勇敢和梦想感到欣慰,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感是否会同样涌现呢?这无疑引发了我们对于新时代、新青年力量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