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吒2》通过2000个震撼的视觉特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东海漩涡之旅,《唐探1900》在山东重现了百年旧金山的风貌,《蛟龙行动》则1:1复刻了深海巨兽“龙鲸号”的形象……本年度的春节电影档期,特效的运用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面对银幕上重工业美学带来的强烈震撼,观众们不禁赞叹:昔日所谓的“五毛特效”如今已蜕变为令人叹为观止的“硬核大片”,生动地展现了国家的实力和文化自信。

很多影迷肯定还记得二十年前,关于“五毛钱特效”的玩笑,那时候,一些粗制滥造的国产特效充斥着银幕,折射出世纪之交中国电影工业的尴尬。那时的剧组常自嘲"三无团队"——无标准化流程、无专业分工体系、无成熟技术储备,特效制作甚至在居民楼里完成。然而,谁都不曾想到,短短二十年,“手工小作坊”已经逐渐被“全产业链”所替代。

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觉醒始于2002年《英雄》的横空出世。张艺谋用2.5亿元投资和跨国团队协作,首次将“商业大片”概念植入行业基因。再次点燃重工业引擎的,是2015年《捉妖记》的破局——这部融合CG角色与东方奇幻的影片,宣告中国电影有能力驾驭高难度工业化制作。此后,《战狼2》以军事动作类型撬动56.9亿票房,《流浪地球1》用“饱和式救援”打开国产科幻新维度,《长津湖》系列以超1.2万名工作人员的协作规模,形成了战争史诗的工业化标杆。

这种工业化不仅要攻克制作技术上的壁垒,还要面临细节上的隐痛——影视管理体系与制作规模严重脱节。2017年拍摄《流浪地球1》时,剧组会为2000人用餐问题焦头烂额,导演郭帆在拍摄时也曾经45天连轴转。“而工业化的结果就是能够让我们高效到尽量少犯错误,尽量不用熬夜。”到了2021年拍摄《流浪地球2》时,剧组已经建立起数字化管理体系,将102个主场景、9.5万件道具的庞杂工程拆解为可复用的流程模块。

在拍摄《长津湖》过程中,我们精心打造了超过百公里的战争战术布局,特效镜头数量更是突破了4000个。通过将实际拍摄爆炸效果与数字特效(FX爆炸)巧妙融合,我们成功攻克了传统特效难以应对的复杂场景难题,并打造了一套与好莱坞标准相媲美的生产体系。

在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推动下,产业链上产生了积极的连锁效应。以中影基地为例,其云计算中心自主研发的全数字虚拟拍摄系统,不仅集成了绿幕技术、光学跟踪系统、游戏引擎以及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更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综合平台。此外,横店影视城也积累了丰富的数字资源,拥有超过8000分钟的数字高清全景影像素材,以及4000多个三维模型库,为影视制作提供了强大的素材支持。 近期,中国企业成功研发并推出了全球首款透声LED电影屏,这一创新成果的亮相,预示着影院技术将迎来新一轮的升级。中国电影产业正以其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展现出最迷人的风采——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象,通过这一精密严谨的体系,得以完美地投射在银幕之上,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发布时间:2025-02-24 15:0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