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电影《蛟龙行动》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深具历史意义的题材,让“国之重器”惊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并通过中国顶尖装备的展现,重构了影像的新维度。作为中国首部聚焦核潜艇题材的电影,《蛟龙行动》的制作团队精心打造了1:1比例的“龙鲸号”核潜艇模型,其全长120米,宽度11米,高度16米,堪称全球最大的潜艇道具。其长度甚至与一个足球场相当,而仅外壳的制作就耗时八个月。这艘巨大的潜艇模型宛如一座钢铁巨兽,从庞大的艇体结构到狭窄的内部通道,再到舱室中每一根电线和每一个螺丝钉,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无不彰显了制作的精细与严谨。
导演林超贤表示,拍摄潜艇电影,“等于大家要去做一次科研”。潜艇内部共设置了九个舱室,鱼雷舱负责正面作战,为潜艇提供强大的火力输出;指挥舱则统领全局,掌控着整个作战行动的指挥权;导弹舱可突击水面目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后置鱼雷舱提供支援,确保战斗的持续进行;核反应堆舱维持潜艇动力,是潜艇的“心脏”所在;主机舱控制潜艇前行,确保航行的稳定与方向;潜水器舱用于快速出艇执行特殊任务;辅机舱协助其他舱室正常运转;艉舱则负责稳定浮力,保障潜艇在深海中的平衡。这些舱室相互协作,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作战系统。
为此,剧组邀请了多位潜艇操作顾问、鱼雷顾问等不同方面的专家进组指导,机械结构、指挥舱内的仪表盘、武器系统的操作流程,无一不是经过了详尽的研究和设计。参与“龙鲸号”与其他海底场景的专业美术组成员接近200名,剧组全员最多时高达1300余人。出品人于冬表示,所有这一切,只为拍出“面向国际的、属于中国人的潜艇大片”,而这种“造真船拍大片”的底气,源自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中国海军的实力与风采。
科幻与军事题材的重工业影片,往往需要国家强大的实力作为其坚实的后盾。在我国科幻巨作《流浪地球2》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天文台、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地球科学领域等多位权威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为影片提供了严谨的科学依据,确保了科幻元素的合理性,还共同攻克了众多复杂的科学难题,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电影描绘月球爆炸的惊险场景时,我们的天体物理团队承担了搜集月球详尽信息并深入分析其地质结构的重任,而理论物理团队则为我们提供了引发月球核聚变的科学模型。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参与到“数字生命”、“太空电梯”等前沿科技概念的构建与阐释中。随着我国生产力的稳步提升,3D打印和激光雕刻等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影片中的9.5万件道具和服装得以实现产品化生产,实现大规模复制。徐工集团为剧组提供的“钢铁螳螂”救援平台、AGV(无人驾驶平板车)等装备,不仅成为了影片中的亮点道具,更是我国高端装备实力的硬核展示。在这些装备的真实重型机械与数字特效的完美融合下,我们成功构建起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美学体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