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过往历程,我国电影工作者依托科技的神奇光影,将无限创意投射于荧幕,从而描绘出了属于自身的“发展史”。

在展望中国电影重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中,一个核心理念日益凸显:中国电影若欲在世界影坛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依赖全产业链的原创能力提升。以饺子导演为例,在制作《哪吒2》的过程中,他曾寄望于国际团队的协助,以提升影片中关键镜头的制作水平,然而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最终,是中国团队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通过反复打磨和不断尝试,成功重构了具有东方美学特色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让团队深刻认识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高峰,其实都是通过“死磕”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文化基因的不可替代性,始终是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哪吒2》执行制片人陈喆在创作中发现,当金箍棒在分镜中,中国团队自然心领神会其中承载的千年文化密码,而海外团队却需要从《西游记》开始补课。饺子导演对此深有共鸣:“故事里流淌的文化血液,是任何外包团队都无法代工的精神内核。”这种文化自觉,正在转化为中国动画人独有的叙事优势。

《哪吒2》是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下的集体突围,这部耗时五年的动画巨制,既是中国动画人才的“尖端实验室”,更是产业协同的“超级反应堆”,传承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影片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动画人才,他们携手挑战制作极限,每一次的全力以赴,都在成就更多更优秀的动画人才。《哪吒2》的五年制作历程,绝非闭门造车,而是一个开放且不断进步的国漫“奥运村”。片尾字幕中,138家与动画制作相关的公司赫然在列,它们共同为这部作品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也体现在《流浪地球》系列的制作中。《流浪地球1》最后的成片一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开始郭帆和制片人商量想找美国公司做,结果美国特效公司一个S级镜头5-7秒,就要价20万美元。权衡之下,郭帆决定启用国内特效公司。最终,《流浪地球1》2003个特效镜头中有75%由国内公司完成,不仅价格更实惠,水准也毫不逊色。

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在202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导演郭帆曾分享了他的观点,他指出,《流浪地球3》的剧情虽然早已基本成型,但现实的发展却比预想的剧情更加引人入胜。特别是AI技术的飞速进步,其发展速度之快,甚至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捕捉这一现实发展的精彩,郭帆团队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技术考察,深入学习并吸收先进的科技技术。在充分吸收了这些先进技术之后,团队将正式开始《流浪地球3》的制作工作。

正如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所强调,电影行业的转型升级亟需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和创新,唯有突破传统创作模式和技术的限制,我们才能成功实现从“市场主导”向“文化主导”的华丽转身。

凭借数字科技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推动,我国重型工业题材电影正迎来高品质制作的新篇章,未来必将继续涌现出众多热门佳作。

发布时间:2025-02-24 15:1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