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原本就配备了老年活动场所,杨浦地区的各个街道在最近几年也纷纷增设了至少一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那么,为何我们还要为社区长者食堂赋予除用餐之外的其他功能呢?同时,社区长者食堂又是如何在短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蜕变,成为居民社交活动的重要聚集地的呢?
数量众多、地理位置优越、人脉资源丰富,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要素。在大多数社区长者食堂的筹备阶段,选址工作就备受重视,经过详尽的调查与分析,食堂最终落户于繁华的市中心,周边环绕着密集的居民区。这样的位置不仅人流量大,客群广泛,而且关注度极高。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只需步行15分钟,便能轻松到达食堂,仿佛是一个汇聚各方人士的“小型交通枢纽”。
街区资源的叠加赋能是另一亮点。在新江湾城街道的清流环二路上,有一家社区长者食堂去年年底营业,内嵌在社区为老服务综合体内,一楼供餐兼具咖啡店功能,楼上是综合活动区、运动健身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隔壁就是养老院,“一站式”解决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一楼食堂旁的“为邻咖啡”摆着一块活动告示牌,列举了每个月的美好生活社区公益活动,包含咖啡渣美肤皂制作、春季家庭中医养生知识科普、亲子互动沙龙等诸多类型。
在闲暇时光,许多居民会选择到社区的长者食堂小坐片刻。孩子们常结伴而来,在此完成作业,中年人则点上一杯咖啡,面对电脑敲击键盘,而周边园区的上班族和一线工作者也常在此稍作休息。
“食为民生之本”的理念深入人心。“食堂+”模式同样蕴含着“餐饮+”的含义,它以饮食这一关乎民生的核心活动为核心,向外延伸至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时尚商业等多个方面,为社区居民拓宽了高品质生活的全新视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