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昆嵛山,方能在心灵深处洞察胶东大地的精髓。自然与人文纪录片《昆嵛》巧妙地以四季的更迭为线索,将镜头分集聚焦于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细腻地展现了胶东半岛东部昆嵛山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民俗风情。尤为难得的是,这部作品并未仅仅局限于昆嵛山本身的独特魅力,它更是将视野拓展至烟台、威海乃至整个胶东地区,构建了一个以昆嵛山为中心的“一山两城三餐四季”的叙事体系。通过讲述发生在山水之间的感人故事,这部纪录片细致地梳理了胶东地区独具特色的 文化脉络,以昆嵛山为点,辐射至整个胶东大地,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奋进的精神风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文化画卷。
精致流畅的视听语言是纪录片彰显艺术性、思想性的重要支撑。纪录片《昆嵛》构图考究、剪辑灵动,在镜头的有序组接中构建出昆嵛山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作品将宏观视角和微观记录有机结合,在动与静的交替呈现中描摹昆嵛的诗意景观。一方面,创作者利用航拍展示大美昆嵛四时更迭之中色彩与形态的变化,为观众营造奇观化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创作者深入观照生态群落中的每个有机组成部分,从飞瀑清泉到繁花似锦,从白鹭生息繁衍到微观世界里蛹虫草的奥秘,彰显昆嵛山独特的生命韵律。
胶东大地以山为脊、以海为怀,滋养着生活于此的900多万胶东人民,也在历史的递进演变中凝结出众多富有特色的文化标识。昆嵛山拥枕黄渤双海,横亘烟威两地。作为“海上仙山之祖”“道教全真派发祥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便吸引着众多目光。纪录片《昆嵛》将这些文化标识融入叙事,展现人文胶东的魅力,也映照出这片土地的不凡之处和深层韵味。每个篇章都建构起“山—海—人—城”的叙事层次。春季篇以花为线,从“羲仲宾日”的传说引入,讲述植物学家寻觅稀有植物山东银莲花、出生于胶东的小说家冯德英创作《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花系列小说、当地农民让樱桃树开出“致富花”等生动故事。夏季篇则以水为线,串联起昆嵛山恣意生长的生态篇章,展示生命的热烈和澎湃。秋季篇以果实为线,构建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和谐图景。而冬季篇以雪为线,串起胶东大地的冰雪旅游、风土人情。
《昆嵛》在溯古追今的过程中,深化人文叙事的厚重质感。纪录片以《麻姑献寿》的画作为索引,串联起90后花饽饽手艺人创业的故事,又从王重阳入昆嵛求道、收“全真七子”的历史故事,讲到今日泰礴顶上昆嵛山转播台工作人员冒雪抢修设备的事迹。此外,从鸣响胶东抗日第一枪的热血故事,到百岁将军张玉华在阅兵仪式中敬礼的感人画面,再到胶东儿女入伍参军的热闹场景,纪录片讲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红色故事,也弘扬其背后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展现出深远的现实价值。
《昆嵛》这部纪录片巧妙地将昆嵛山的壮丽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故事相互融合,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加以深入探讨。镜头下,我们见证了樱桃种植户在收获季节辛勤劳作的景象,感受到植物科学画师李爱莉笔触下山东银莲花的生机勃勃,以及听觉障碍者令辉如何用坚强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绘制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
《昆嵛》作为一部自然人文纪录片的探索典范,其立意之高远、视野之宏大,令人瞩目。该片巧妙地选取了典型个体作为叙事的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四季昆嵛的生机盎然与旖旎风光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真挚而细腻的人文叙事中,该片深入挖掘了胶东大地的丰富文化底蕴,让人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同时,通过灵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的视听语言,影片成功地将自然与人文元素交织,呈现出一个时代交织下的自然人文风貌。 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迫切需要更多如《昆嵛》般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纪实作品。它们在强化“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向下扎根,挖掘并讲述中华大地广阔疆域中的动人故事。这些作品不仅传递着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更在激发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自豪。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