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正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赋能与重塑进程。在2月17日的新学期开学首日,上海交通大学便推出了国内高校中首个全国产化、全系列本地部署的“满血版”DeepSeek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千亿级规模的大模型服务。与此同时,本学期,复旦大学也将完成首批超过110门AI课程的首次开设,标志着该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实践。

高校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引擎、人才资源的集聚高地和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源,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关键节点。在推动人才培养、开展基础研究和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高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支撑角色。近年来,上海的高校聚焦于服务国家及区域层面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支撑高水平科技的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策源能力,上海的高校为构建国际一流的科创中心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为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劲动能。

去年12月,上海科技大学作为法人单位建设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注入器顺利通过束流性能测试验收,标志着我国迄今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之重器”建设取得关键进展。

围绕“国之重器”,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重大科技攻关,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创新平台。截至目前,上海高校作为依托单位的2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重组。

“过去,一些鼓励自由探索的项目,一到考核阶段就无法形成闭环。”首批“相辉学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说,不考核给了“相辉学者”最大的自由空间。上海高校积极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成立了相辉研究院、思源研究院,聚焦前瞻性、高风险的科学难题,提供宽松科研环境和长周期的经费支持,支持力度空前之大。

两个月前,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政道研究所旗下的“海铃计划”团队,在我国的西沙海域3500米深的水下,成功实施了中微子探测样机的布放。这一壮举标志着我国在深海中微子观测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作为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的大科学项目,海铃望远镜的建成不仅有望破解关于宇宙射线来源的长期未解之谜,还将填补我国在多信使天文观测网中的关键技术空白。 该项目得到了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数学中心以及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多家机构的共同支持。这些机构依托于我国在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领域的优势,共同推动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通过这些机构的共同努力,上海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肥沃的创新土壤中,孕育着无尽的创新种子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以上海为例,该市的高校每年平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数量超过4000项,这一数字占据了全市资助项目总数的约85%。近年来,上海高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占据了全市此类论文的约60%。此外,上海高校在全市范围内牵头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大奖中,约占70%左右。其中,上海交通大学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复旦大学则摘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彰显了上海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卓越成就。

发布时间:2025-03-11 08:2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