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前,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大零号湾”项目正加速推进。据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作鹏透露,截至目前,该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已投入使用科创载体超过60万平方米。其中,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一批重要载体也即将投入运营。展望未来,预计到2026年,区域内将新增约80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而到2030年,整个区域将拥有总计约200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目前,“大零号湾”已吸引了超过4000家硬科技企业入驻,其中估值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37家。

不止“大零号湾”,一批大学科技园承载区对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的贡献能级显著提升。2023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就已超过700亿元。截至去年底,同济科技园已孵化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98家。

去年底,上海科技大学与合作者研究的一款抗精神分裂症新药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截至去年底,成立仅11年的上科大累计申请专利2038件,其中PCT和外国/地区专利申请610件。最新数据显示,上科大专利国际化表现位居长三角创新机构百强高校之首。亮眼成绩单的背后,上科大技术转移办公室起到了“桥梁”作用。目前,上海20所高校建立了专业化技术转移部门,4所高校入选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截至去年,上海交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该校已成功组建了100个科研团队,按照“完成人实施”的模式,共创办了146家企业。这些举措累计吸引了超过6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独特的成果转化模式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全国首创,它将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完全赋予教师团队,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活力。 为了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小岗村”,上海交通大学不断探索和实践,现已形成12项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在全国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建立了由体制内外混编的成果转化专员队伍,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此外,上海交通大学还设立了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为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高校正积极努力激活现有专利资源,促使大量科研成果从图书馆走向市场。在2023年,上海高校的技术转移与转化合同总额突破110亿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了72%。

发布时间:2025-03-11 08:27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