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近,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厅外,众多观众提前便形成了长长的队伍,热切期盼着能够亲眼目睹齐白石大师的真迹。这一场景恰好反映了齐白石艺术在海外的展览热潮。

为庆祝这位中国近现代美术巨匠诞辰160周年,北京画院近年来积极策划并推出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纪念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对艺术巨匠的缅怀,更是从实践层面出发,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跨文化研究的视角,搭建起海内外观众共情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能够探索出更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感受中国艺术独特魅力的创新途径。

在全球语境下展开齐白石艺术研究,拓宽了策展理念。齐白石的艺术既体现了文人哲思,也饱含田野乡间劳动者的朴素愿望。这种超越时空、文化与民族的艺术表达,在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迭代的当下,更需赋予其新的时代解读。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完全可与西方的莫奈、梵高、毕加索相媲美,因此我们希望调动海外学术资源,让收藏机构与研究学者共同参与到全球语境下的齐白石艺术研究之中,打造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牌。考虑到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理解可能会存在隔阂,在展览策划时,我们便尝试将艺术本土化与在地性转化相结合,从展览主题规划、场域设计到内容选择,都力求激发观众的参与感,以更细微的“共情”代替纯粹的“事实”呈现。

哲学对话中的文化解码,诠释了展览的主题。主题建构是文化传播的语义中枢。2019年,我们曾在希腊雅典举办“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览,将艺术与哲学紧密互连,以中西方哲学家对于“真”的思辨为主要议题,借齐白石作品深入剖析中国哲学与美学体系中关于“真”的探讨。通过“不似之似”“象外之意”“物我之际”三个概念,展览向希腊观众讲述中国人关于真理、宇宙的独特思辨。希腊观众在熟悉的哲学语境中逐渐理解中国艺术“写意”背后的宇宙观。正如园林中的“借景”手法,异域文化通过主题的镜像映射实现了认知破冰。

空间转译中的沉浸叙事,建构起展览的精神场域。场域是文化记忆的物理载体,更是情感共鸣的能量场。2022年正值“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我们在米兰推出“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展览,以“转译与重构”为策展逻辑,通过空间叙事解构中西方观画传统的差异。现代展览依赖展陈设计,观众往往在策展人精心的规划与指引下步入观看场域。这一观看方式的实质是对原作的“转译”,观众从策展人规划的“侧面”去观看、了解原作的“碎片”。这种现代观展方式与中国传统文人渐进、私密的赏画方式截然不同。如果说现代观展方式是碎片化的,那么中国文人的赏画方式则在展卷中呈现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为此,我们在展陈设计中有意识地用高清复制品复原中国传统赏画方式:曲径通幽的展线暗合手卷阅读的时序性,半封闭的“书斋式”展柜还原文人雅集的亲密感。这种空间转译不仅消解了文化陌生感,更以“熟悉的陌生化”策略激发观众对异质美学的探索热情。

技术赋能下的参与式传播,让展览找到新的打开方式。内容互动是触发二次传播的关键枢纽。点亮美国旧金山蛇年新春的“不肯作神仙——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以神仙与凡人、宏远与微小等概念作为展览关键词,向美国观众展示了中式精英主义与大众文化的辩证关系,以“冲突性并置”强化文化对话张力。在具体执行中,我们采用数字艺术装置,借助AI技术展现中国水墨流变,让AI齐白石“远游”旧金山。展厅入口处的“白石来信”装置以诗意文本构建情感纽带,观众不仅能带走穿越时空的齐白石书信,还能撰写回信,参与跨越太平洋的文化漂流。当回信投递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北京,个体的审美体验已升维为集体文化记忆的生产。

齐白石全球项目的深入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揭示了文化“出海”的奥秘:要在坚守传统与创新突破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以学术研究为坚实的锚点,以共情共鸣的场域为沟通的介质,以数字技术的翅膀为助力,从而实现从文化传播到价值共鸣的飞跃。正如希腊观众在哲学对话中,重新发现中国艺术的深邃智性之美;意大利青年在园林式展厅里,自发地拍摄“东方美学”打卡视频;美国观众将“白石来信”融入本土社交网络——这些充满微妙的共情瞬间,正在悄无声息地编织着中国文化“走进去”的细密网络,如同毛细血管般,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一点一滴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发布时间:2025-03-12 14:4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