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象转身”,尤其需要空间支撑。土地资源有限、用地成本高昂,是全球城市转型绕不开的难题。在土地资源刚性约束下,上海正探索一条超大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最近一年,上海许多曾经布满老旧厂房的工业用地,开始“长”出新企业、新大楼。这离不开去年启动的产业用地“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专项行动。上海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对产业用地进行全面彻底梳理和盘活的城市,去年共有45平方公里土地被焕新,今年又将集中推进30平方公里。

通过激活空间功能,用地效率可实现倍增。闵行区莘庄工业区盘活两幅低效产业用地后,引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公司。徐汇、静安等区探索土地收储再出让方式,吸引高附加值的科创企业,带动区域产业整体发展。

转型,不仅要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还要向更新要效益,以城市更新创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城市更新的意义不止于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区域品质,也包括通过腾笼换鸟进行产业升级,增添发展动能。

普陀区“真如境”片区曾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城中村,如今商业综合体、写字楼群、剧院、公园、住宅等功能一应俱全,正成长为数字科创产业集聚区。

纽约市前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说:“如果哪个城市能够创造出让人们乐于在此工作与生活的环境,那么它无疑将拥有驱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大引擎。”当前,世界城市竞争已经走过单纯要素投入的历程,进入比拼综合环境的阶段。一座城市越是宜居宜业,就越能吸引各类人群集聚;引力场越强的城市,就越具有发展潜力和动力。

上海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同样是为了“筑巢引凤”,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为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人才支撑。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半坡发力、慢进也会退。转型发展,必然会面临非同寻常的难度和挑战。处于转型进行时的上海,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更要干字当头、奋力一跳,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

发布时间:2025-03-17 12:36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