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目标由过去多年的“3%左右”调整为“2%左右”。这一调整在国内需求有待提振、物价下行压力大于上涨压力的背景下,体现了明确而务实的政策导向,有助于凝聚共识、稳定预期,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CPI涨幅2%左右的预期目标,既实事求是,又积极有为。近年来,我国CPI同比持续低位徘徊,2024年全年涨幅仅为0.2%,远低于3%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连续28个月下降,GDP平减指数连续7个季度负增长,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价格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当前物价持续低水平运行,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传导、国内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低价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

物价是宏观经济的“温度计”,既不能持续高企侵蚀居民购买力,也不能长期低迷抑制经济活力。同时,物价也是引导市场资源配置的“信号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价格持续下行,会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抑制企业投资意愿,进而影响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预期。

回顾历年《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至2024年期间,除2020年CPI预期目标调整为“3.5%左右”外,其余年份均为“3%左右”。这一目标设定主要是为了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过去几年,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我国物价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重要民生商品和基础能源量足价稳,对全球物价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然而,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在此形势下,物价调控的政策重心需要从“控通胀”转变为“促回升”,通过各项政策和价格政策的协同作用,改善供求关系,促进经济回升向好,推动价格总水平回归合理区间。

发布时间:2025-03-21 15:0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