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之一"的宁夏西海固,一场静默的文化嬗变正在发生。西吉县这个人口不足50万的县城,竟孕育出1600多名文学创作者,其中农民作家达三四百人——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在文学的滋养下焕发出惊人的精神力量。
2019年,西吉县作协主席史静波与同伴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杨河村的黄土坡上建一座书院。"我们不仅要摆脱物质贫困,更要破除精神上的枷锁。"2020年,木兰书院正式开放,这个看似与贫困乡村格格不入的文化空间,却意外成为连接山野与世界的桥梁。
多元碰撞:作家采风、大学生田野调查、农民文学沙龙在此交汇
意外收获:小学生趴在窗边"偷师",老农听着脱贫题材小说直拍大腿
文化破壁:"庄稼人也能写书"的认知,重塑着村民的自我价值感
书院的影响力远超预期,逐渐演变为乡村治理的创新载体:
矛盾调解:法律讲座让邻里纠纷同比下降60%
技能提升:农牧专家授课带动玉米亩产提高30%
美育启蒙:老艺术家指导的秧歌队登上县春晚舞台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村民的精神层面:村里有个200多人的家族,过去20年未出过高中生,近两年却接连培养出10多名大学生。"当看到书里写的正是我们的生活,孩子们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一位村民感慨道。
文化自信:西海固的"精神脱贫"密码
如今走进杨河村,整洁的院落、读书角取代了往日杂物堆,村民的谈吐间常引用文学作品。这种变化印证着:
文学成为凝聚乡村情感的新纽带
文化认同激活了脱贫内生动力
"精神颜值"提升带动全面发展
"文学让我们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一位农民作家的话道出真谛。从"苦甲天下"到"文学沃土",西海固的这场文化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文字的力量照进现实,这片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