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近日,在松江区泖港镇,黄浦江大闸蟹的开捕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尽管今年我国多地遭遇了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但令人欣慰的是,黄浦江大闸蟹的产量和品质均取得了显著提升。其中,“五公四母”超大规格蟹的比例更是达到了令人瞩目的69%以上,每亩产量预计高达132.5公斤,为我国水产养殖事业再添一抹亮色。

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负责人透露,黄浦江产出的螃蟹在个头和产量两方面都实现了中华绒螯蟹“松江模式”在池塘生态养殖方面的新纪录,成效显著。

由于持续高温影响,今年大闸蟹行业内普遍受延迟蜕壳、存活率低、产量下降等问题困扰。黄浦江大闸蟹能够保持如此高的产量和品质,关键在于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坚持品牌化、精品化的发展道路。

松江黄浦江大闸蟹的开捕时间也由于前期高温天气影响而有所延迟。开捕后,工人们忙碌地起网收蟹。一只只青背白肚、绒毛丛生、体格健壮的大闸蟹被捕捞上岸。

在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营养饲料组团队成员王晓丹看来,育肥期吃得好,是应对恶劣天气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对饲料配方作了提升,调整了蛋白和脂肪等含量配比,还加入了胆汁酸等促进消化吸收的营养素。”

及时进行天气预判,无疑是应对极端气候的有效策略。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郎月林指出,精心培育水草是黄浦江大闸蟹养殖“松江模式”中的核心步骤,虽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但也颇具挑战性,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和改进。特别是对于耐高温的轮叶黑藻和苦草等水草的种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成功布局这些高温草类,为大闸蟹创造了一片遮阳避暑的“生态林”中心区域,这不仅提升了水质,还使得池塘水温相较于同期下降了大约3℃,为螃蟹的生长环境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此外,黄浦江大闸蟹之所以能够有效抵御各种自然风险,种源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江海21”这一品种,作为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是国内首个实现“种源闭环选育”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位于松江的基地,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的“江海21”亲本基地。在每年进行的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高达70%的“亲本材料”均来自于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这一比例充分体现了该合作社在黄浦江大闸蟹种源保障中的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