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2008年,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成功抢救并获得了大批极为珍贵的竹简,这些竹简依照惯例被命名为“清华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著名教授裘锡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清华简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资料之一。至于未来是否还能有如此重要的发现,以及是否能超越清华简的重要性,这些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近日,一场盛大的发布会于清华大学成功举办,隆重推出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及其校释、英译系列成果。这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的发布,不仅丰富了我国在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方面的研究资料,而且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清华简于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总数近2500枚,是目前已知战国竹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其内容多为经、史、子类文献,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自入藏以来,在李学勤、黄德宽两位学者的相继带领下,团队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公布整理报告,并适时启动编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和英译系列丛书。

2010年1月,清华简整理报告确定交由新组建的上海中西书局出版。此次推出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其中,《成后》《昭后》两篇首次发现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资料,《两中》篇则是迄今发现的夏启为“天下王”的最新资料。

《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两中》为长篇竹书,原有竹简88支,现存87支。简文假托圭中、祥中与夏启的对话,来阐发作者的治国理政思想。竹书以夏朝初定为背景,夏启向两中征询治国安邦之道,两中指出要秉持中道,顺从五章,遵循九德,效法天则来治理国家,指导夏启恪行德祀,治狱行政,四时行事,要避免邦家安定后的种种负面行为,并言及夏启取代伯益的历史。简文涉及夏朝初期的历史传说和上古政治思想等内容,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夏朝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收录已整理公布的全部清华简,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释文进行全面校订和注释,并将艰涩难懂的战国竹书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丛书还首次公布简文红外图版,附于各卷正文后,供专业研究学者参考。该丛书计划出版18卷,目前已出版第一辑一至四卷。

清华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并推出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全面展现了学界对战国竹简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系列由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精心注释和翻译,旨在将清华简的原文、隶定文字、现代汉字以及英文版本同步呈现,共计计划出版18卷。本系列的第2卷中,收录了与《尚书》密切相关的文献,包括《说命》、《金縢》、《摄命》和《厚父》等经典篇章。第3卷则聚焦于被誉为“伊尹五篇”的《赤鸠之集汤之屋》、《尹至》、《尹诰》、《汤在啻门》以及《汤处于汤丘》,此外还收录了《殷高宗问于三寿》,这些文献均与商王及其著名臣子紧密相连。而第6卷则汇集了《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和《子仪》等作品,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

《走进清华简(增补版)》系首部面向大众的清华简学术读物,现推出的该版英文译本,系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共同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24-12-28 15:37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