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的我,观山水的朦胧印象

时间:2023-08-25 08:26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广播网       返回首页

前阵子趁着假期最后几天时光出游,在西子湖畔得了一回山水之乐。无风的西湖是一面镜子,观照万物,清晰地照映着阳光、山丘,也照映飞鸟和美人。湖周,山峦蔓延,像有一支笔,抹出深深浅浅的绿。细流涓涓,鸟儿轻啼,甚至感觉得到鱼的呼吸。再远些,重山之间,流动着白雾。白雾似纱帘,遮掩住山。流云散去,大雾之后,便是青山。这是西子湖畔的我,观山水的朦胧印象。

常觉得,山水是出世与入世的一道天然的结界。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会说:出去走走,散散心。其实并不是要逃避,而是希望暂且寄情于自然与山水的博大之中,寻一僻静之处,大醉也好,参道也罢,将伤痕锤炼成人生的纹理。

山水之中,时间与空间都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着,所以智者总在人生失意时,请教自然与山水,借天地自观。如陶渊明所写:“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江南山水多观其灵秀。工作之余的节假日,佘山算是我常亲近的山水了,佘山不高,步行十来分钟便可至山巅,窥见全境,小山瞧见广阔的天地。目之所及,是天地。瞬间觉得,小者,亦大也。

至于暑热未消的初秋季节,最好的去处莫过于清凉的竹林之间。青山翠竹,虫鸣蛙叫,风吹叶动,簌簌清声,更显清幽。如再于半山亭小憩,伴着苍树竹林,雨天听雨,雪天观雪,心中无别事,目及尽青山,这样的生活,几乎完全契合我对山居的所有想象。

对于今天常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来说,如果终日在山中,这份山水闲情又不是谁都能有耐心去消化的。最好的自然互动,莫过于周末游山水。

前两年的春日,有一个周末,去爬了苏州的穹窿山,不知不觉走了十几公里,竟未觉得累。看山中桃花始盛开,竟也有“不知春色几许”的感慨,看白云悠悠,也不由生出“人生如寄”的唏嘘。人在山中行走,叹息和烦忧很快就消散了,还有某种能量传递而来,让人踏实,教人谦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只因自然天地的浩大,方才显得人之渺小。人在见到山的时候,亦是同样。将自我放大的时候,我便是天地,但在真正见到天地时,天地之大,方知我之渺小。放诸山水,人亦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山水之客。

有一年去天平山,下山正撞上黄昏时分,夕阳斜照,烟云蔼蔼,让山水隐去了原先的真实,加上红透的秋枫在山间如滤镜、如薄纱一般,层层叠叠,将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一旁的游人惊道:“真像一幅油画!”我亦在那个时刻陷入“自然化文”的感知情境中,甚至忘了拍照留念。

人在山水中,所见的不仅仅是一叶落知天下秋,更有一种古道沧桑岁月之感,是流转的时空里一些恒定变与不变的。

说到山水,想起古时江南的文人高士,如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想来艺术名家辈出与西湖气韵生动的山水是分不开缘由的。古人看山水、画山水,乃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陶冶性情、养浩然之气、建立宇宙观。

陶渊明在山水中,读到“悠闲”,且陶且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在山水中,读到“空静”,明心见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辛弃疾在山水中,读到“自我”,感同天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又如,古人感觉某人粗鄙不堪、面目可憎,便对旁边人说:“此子神情中不带一丝山水。”这话多半在暗喻缺乏感知,没有灵根慧性。有时候感觉古人说话甚妙,只一句便透露出那么多信息,恐怕也就是那时的高雅之士,才会用这种彼此秒懂的“梗”吧。

人近山为“仙”,观山近水,又何妨以山水和自然为师?不禁想起千百年前苏轼的教诲,那时候,他处于贬谪黄州的失意与苦闷之中,望向江中的水与月,不禁叹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