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迅速从实验室外溢到千行百业
在过去的几年里,当人们谈及人工智能时,通常会想到科学家、工程师和坐在电脑前编写代码的程序员。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特别是2022年底OpenAI公司推出ChatGPT以来,人工智能以大模型为代表迅速从实验室外溢到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纷纷计划将自身的业务知识转化为可被大语言模型理解和处理的形式,以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在钢铁行业,钢铁企业正积极计划将自身的工艺流程知识化,并将其注入到大语言模型的范畴中。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更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处理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有人将人工智能比喻成水,表示它能够滋润万物;有人将人工智能比喻成电,期待它能够为各行业带来动力。一年多前,业内界和外界都认为这一天还离我们很远。然而,ChatGPT的突然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预期。
“经过2023年一年的学习、探索,2024年应该是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应用的爆发之年。”人工智能企业竹间智能创始人、CEO简仁贤说。
在上海闵行大零号湾,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总工程师王资凯正在为一家电网客户定制一套大模型产品,用于内部文档审核。
电网建设项目有一套规定流程,需要起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文件等大量文档。这些文档中的概念、数据应当一致,并且要符合行业标准、科学管理、公司内部章程。过去,这些文档都由人工校验,现在则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
从大零号湾沿黄浦江北上20公里,徐汇西岸的模速空间已经聚集了5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大多致力于垂类大模型应用。
模速空间五楼,上海亿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查小荟已与10多家券商有了合作,推广公司的金声玉亮金融大模型。查小荟介绍,金声玉亮可以看作投资顾问的助手,帮助他们解答客户有关个股、行业、大盘的相关问题。金声玉亮的语料库24小时不间断更新,因此即使投资顾问缺席,大模型也能实时作答。
查小荟说:“ChatGPT出来之前,我们的模型一直无法解决自由对话的问题。2022年底,ChatGPT出现了,我们把它的框架和我们自有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话理解。”这让金声玉亮更便于金融从业者使用。金融大模型从构想逐步变成实际应用。
同在模速空间的另一家企业中天新辰则试图让大模型参与剧本创作。在这里,大模型定位为编剧助手,公司首席执行官高翰说:“我觉得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将我们擅长的事情重新做一遍。”
不仅是高翰,很多行业从业者都在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把自己擅长的事情重新做一遍——人工智能到了一个从开发到应用的过渡期。在3月下旬举行的2024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乔宇在演讲中把大模型和应用比作一体两翼。他说:“大模型的发展绝对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强,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应用的发展,能够在应用中产生实际的效益和价值。”
人工智能应用爆发,受益最大的恐怕还不是这些提供大模型的科技企业,而是各行各业使用大模型的公司。未来,它们很可能因采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2023年底,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展望新年时预测,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2024年成为主流。因为在2023年,许多公司已在尝试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随着试验阶段逐步结束,企业正考虑更大规模部署新技术。毕马威的一项调查发现,80%的公司表示计划到2024年中期将这方面投资增加50%以上。
王资凯说:“市场被重新教育了一遍。人工智能又被拉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人工智能企业的获客成本因此降低了。”
作为企业管理者,查小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变化。公司在谈第一家券商客户时,整整用了一年。但最近几个月,不断有新客户自己找上门来。“金融行业越来越感知到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查小荟说。
竹间智能的一款名为“Coach”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在不同行业落地。英文“Coach”意为教练,它的功能是角色对练和场景对练,帮助企业训练销售人员,同时也可以充当销售助手、门店助手,服务银行、保险公司、手机厂商和汽车4S店等。
虽然从某些行业来看,人工智能已席卷天下,但从整体上看,现实远不是这样。
即使在人工智能最发达的美国,今年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5%的公司使用了人工智能,另有7%的公司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使用。这些数字掩盖了行业间的巨大差异:在包括科技和媒体在内的信息产业中,有17%的公司表示在用人工智能制造产品,而制造业和医疗保健行业中,比例分别为3%和5%。
在中国,情形大体相似,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较广,而工业中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还在探索。中国宝武工程科学家、宝信软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钱卫东说:“ChatGPT出现后,我们就在思考如何把大模型技术用到钢铁领域。但现在市面上说的大模型,本质上是大语言模型,那么大语言模型和工业大模型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人工智能的发展被视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但以往的技术突破经验表明,对整个经济而言,这种变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带来明显的回报。例如,个人电脑的普及至少需要10年才能在生产率方面带来提升。同样,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人工智能在总体上引发了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好处,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这种技术变革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真正实现其潜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确保其发展不会对弱势群体造成不利影响。
在企业部署新技术时,通常会首先考虑投入产出比,而不是仅仅追求时尚。预计,企业需要5到10年才能广泛采用大模型,并将其完全融入业务中。目前,这种模型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人工智能要成为简单易用的工具,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企业是否采用人工智能,取决于它所带来价值的大小。正如硅谷创业家史蒂夫·霍夫曼在2024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所断言,“人工智能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它只是一种技术。”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它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限制。只有这样,人工智能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 1.打造开放合作的“灯塔”项目 让各方人员包括研发者和资本提供者都参与进来
- 2.打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市场规模与市场接近度等方面协同推进
- 3.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共谋共促创新发展
- 4.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
- 5.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 6.秋分早晨上海最低气温在19℃—21℃ 是三个多月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
- 7.第二届千年古镇(松江泗泾)龙舟邀请赛在泗泾古镇水域举行
- 8.30余名国际企业家齐聚上海 在上博东馆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 9.第五届普陀人才节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 10.“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11.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分会场亮灯仪式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举行
- 12.上海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
- 13.2024年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将逐步在全网车站、车厢内更新
- 14.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
- 15.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16.去年部分市咨会成员们提出的建议已经逐步实现
- 17.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 18.“全球智慧聚宝盆伴上海发展”——访铁狮门公司高级顾问夏冠东
- 19.“上海出品”《何以中国》《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双双斩获“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
- 21.上海将做好“1+1+6+X”绿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22.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境内 强度等级已降至热带低压
- 23.上海创自1978年有完整小时降水观测资料以来最大的6小时降水量
- 24.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 25.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行
- 26.上海市公安局海外人才直联平台正式启用 提升强化国际人才集聚效应
- 27.上海首次由五个新城联动举办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 28.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 29.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选手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海聚英才”带来的改变
- 30.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
- 31.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市开幕
- 32.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将作为上海全新的自主品牌自行车赛事在五个新城设赛段举行
- 33.第五届“观澜论坛”在浦东新区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
- 34.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
- 35.上海各区组织不少于7天的集中役前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欢送新兵活动
- 36.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
- 37.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新建站——上海松江站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 38.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将于9月28日至9月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办
- 39.上海将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 40.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