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上海国际兰展将展出200余种(含品种)、2万余株兰花
从4月29日到5月12日,将有100多位来自各地的“贵宾”聚集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今年的上海国际兰展是第六届,将展示200多种(含品种)的兰花,以及70多种、100多株珍稀濒危兰花。
一种身上带有“猎豹斑纹”的兰花即将在上海首次亮相。
在非洲热带地区,海拔在700米到2200米之间,这种植物在干燥的冬季会开出一大堆黄色或绿黄色的花朵,并覆盖有棕色斑点,因此被称为“豹斑兰”。
豹斑兰,也称为非洲豹纹兰,是兰科豹斑兰属植物,也属于附生兰。它生长在沿海和河流旁干燥的树木冠层中,具有针状的根,并在假球茎周围形成密集的团块。它以腐烂的叶子或碎屑为营养。
尽管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但豹斑兰仍然能够茁壮成长,甚至能够长成一个大胖子。在野外,这种植物已经生长了多年,其重量可以达到1吨以上。
在非洲,豹斑兰并不以“颜值”闻名,真正令其声名显赫的是各种神奇的“人设”。早期,豹斑兰被非洲当地人当作爱情符咒和噩梦的解药。在斯威士兰,人们一度因其外形看起来“刚毅”而被用来抵御闪电。
相比之下,豹斑兰的药用价值就正常多了,虽然一部分当地人声称的疗效未必真管用。在莫桑比克南部,豹斑兰全株用来治疗呼吸道疾病,主要是哮喘。在塞内加尔,豹斑兰的汁液和根用来治疗疟疾,当地生病的孩子要用其汤剂来沐浴。在赞比亚,豹斑兰的茎和叶浸液用于治疗精神病。祖鲁的草药医师通过煮沸这种植物的任意部分来制造催吐剂。德兰士瓦的佩迪人使用其浸液来治疗儿童咳嗽。在东非,豹斑兰加热后的茎榨取的汁液被挤进耳朵中以缓解耳痛。
近代科学研究发现,豹斑兰含有大量鞣花鞣质,可能是其具有抗炎驱虫效果的原因。
新物种纪念故人
这届兰展上,一个多穗兰属新物种的名字及其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组织武汉植物园、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和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科研团队在开展《肯尼亚植物志》兰科卷编研过程中,在肯尼亚发现兰科多穗兰属的一个新物种,该种被命名为丹尼尔多穗兰。
丹尼尔是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年轻的植物分类学家,一直从事兰科植物的分类和保护研究,不幸因病于2017年去世。将新物种命名为“丹尼尔”,是发现它的植物学家们的共识,表达对同行好友的思念和尊敬。
此次兰展,辰山植物园还特意从其自主培育的中非传馨多穗兰杂交群中选取了一个新品种,命名为丹尼尔中非传馨多穗兰,以此再次铭记丹尼尔先生对肯尼亚兰花事业的贡献。
中非传馨多穗兰杂交群于2017年12月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RHS)登录,其母本是弯舌多穗兰,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与南部地区,父本是多穗兰属中唯一也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种,我国也有分布。
中非传馨多穗兰杂交群遗传了母本香和父本大等优点,花期为4月至6月,初开花是绿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变为黄绿色,最后接近橙色。其独特的香味令人愉悦,在早晨最浓郁。
“不少人觉得闻起来有股甜橙味,但也有人觉得像其他味道。”辰山植物园副园长黄卫昌表示,欢迎市民游客兰展期间来闻一闻,觉得像什么就告诉工作人员,最后汇总所有人的意见,为中非传馨多穗兰杂交群定义香型。
中非“混血”彗星兰
同样由辰山植物园自主培育的新品种“中非基音”彗星兰也将亮相兰展。
该种兰花是彗星兰属的杂交种,其母本韦奇氏彗星兰是大名鼎鼎的达尔文兰的后代,父本是原生种无茎彗星兰。
彗星兰属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是喜欢生长在树干或岩石上的附生型兰花,属于引种困难的珍稀种。上海这种气候条件下,彗星兰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要置于温室内。
目前,国内已知的对彗星兰属有栽培和研究的机构不多,无论是进行人工杂交,还是让其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都相当困难。
黄卫昌介绍,“中非基音”彗星兰的诞生可谓“三年磨一剑”,辰山兰花温室于2014年首次引进母本后,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配对,才向母本授粉成功。此新品种2017年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登录,为辰山植物园独有。
中非基音彗星兰有达尔文兰的基因,大名鼎鼎的达尔文兰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的附生兰花,是世上花距最长的植物之一,花距可达25厘米至40厘米。
所谓花距,是某些植物的花瓣向后或向侧面延长成管状、兜状等形状的结构,它是植物进化的结果,也是植物分类的特征之一。因此,达尔文兰又称长距彗星兰,是拉丁语中“一尺半长”的意思。
达尔文兰另一大特点是香味非常强烈,置于室内,可以很快弥漫整个房间。研究发现,其香味有大约22种主要的化学成分。不过,在野外,这种香味只在夜间散发,以吸引夜间活动的传粉天蛾。
进入寻常百姓家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次年,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相继在北京和广州挂牌。
不久的将来,上海有望拥有一座国家植物园。在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去年联合发布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中,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已跻身国家植物园候选名单。
该名单共有14座国家植物园候选园。根据目前已公布的计划,2035年之前,中国将再增设8座国家植物园。
据了解,珍稀植物的保育,以及植物科研技术的转化应用,是国家植物园的重要工作。
辰山植物园在兰花保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目前,园内已保育兰花1000多种,总数达2.5万余株。园内保存的特色类群包括贝母兰亚族、吻兰亚族以及来自非洲、美洲的特有种和极小种群等,这些珍贵的兰花品种共同构成了辰山植物园科研科普的独特优势。
黄卫昌透露,辰山植物园正在积极推广一种适合上海地区生长的白及兰科草本球根植物,这种植物既可应用于豪华客厅,也能成为寻常家庭的园艺装饰。
上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优质东方杉林、池杉林、水杉林和竹林。然而,这些林地普遍存在林下植被少、生物多样性单一等问题。尽管如此,上海地区适宜种植白及,这种植物具有白、紫等颜色,而且与上述林地种植的杉树和竹子有良好的共生关系。这些植物可以大幅提升林地的观赏和生态价值,为上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地区的白及种植地不仅具有美丽的景色,同时也是周边动植物栖息的家园。这些动植物在白及的存在下,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从而维持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 1.打造开放合作的“灯塔”项目 让各方人员包括研发者和资本提供者都参与进来
- 2.打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市场规模与市场接近度等方面协同推进
- 3.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共谋共促创新发展
- 4.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
- 5.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 6.秋分早晨上海最低气温在19℃—21℃ 是三个多月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
- 7.第二届千年古镇(松江泗泾)龙舟邀请赛在泗泾古镇水域举行
- 8.30余名国际企业家齐聚上海 在上博东馆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 9.第五届普陀人才节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 10.“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11.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分会场亮灯仪式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举行
- 12.上海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
- 13.2024年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将逐步在全网车站、车厢内更新
- 14.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
- 15.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16.去年部分市咨会成员们提出的建议已经逐步实现
- 17.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 18.“全球智慧聚宝盆伴上海发展”——访铁狮门公司高级顾问夏冠东
- 19.“上海出品”《何以中国》《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双双斩获“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
- 21.上海将做好“1+1+6+X”绿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22.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境内 强度等级已降至热带低压
- 23.上海创自1978年有完整小时降水观测资料以来最大的6小时降水量
- 24.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 25.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行
- 26.上海市公安局海外人才直联平台正式启用 提升强化国际人才集聚效应
- 27.上海首次由五个新城联动举办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 28.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 29.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选手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海聚英才”带来的改变
- 30.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
- 31.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市开幕
- 32.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将作为上海全新的自主品牌自行车赛事在五个新城设赛段举行
- 33.第五届“观澜论坛”在浦东新区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
- 34.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
- 35.上海各区组织不少于7天的集中役前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欢送新兵活动
- 36.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
- 37.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新建站——上海松江站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 38.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将于9月28日至9月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办
- 39.上海将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 40.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