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举办解放日报“朝花会客厅”第三期活动

时间:2024-06-29 09:45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广播网       返回首页

  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于近日举办了解放日报“朝花会客厅”第三期活动,吸引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文艺评论是对思想现场的观照”,与会专家们各抒己见,进行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与会专家们认为,近年来上海文艺作品呈现出磅礴的思想内涵,了一批表现优秀的作品,这使得上海当代文艺批评正处在恰当的时机,也正值其盛。文艺评论应该成为对思想现场的观照,而思想现场也应该成为对文艺评论的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当代文艺批评显得尤为重要。文艺评论应该对当前文艺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客观的认识。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认为,文艺批评的破局之路,或许在于深入思考文艺批评的思想底色,超越碎片化的格局,重建整体性的视野。文艺批评不仅需要从单一的文本角度进行解读,更需关注文本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读者等多元化的主体因素。文艺作品所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对外表达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内涵,对内加强文化凝聚力与自信心,这都需要文艺批评的有力阐发。刘春认为,当前文艺批评存在着碎片化、过度解读等问题,很难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文艺批评观念。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沈嘉熠提出,好的文艺评论如同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作品和思想,另一头连接着创作者和观众。通过这座桥梁,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作品之美,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的观点一针见血。他认为真正的文艺批评必须站在批评的高度,对评论对象做真实的“评断”,才能切近思想现场。优秀的文艺评论应该是“林中的响箭”,同样需要独立的创造精神。文艺批评家的创作与文艺作品创作者应该是相互映照,交光互影。文艺批评需要在历史的脉络中展开论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汤惟杰检索了从1872年到1949年期间的《申报》,发现文艺评论文章集中出现在1920年以后。“尽管中国的文学、艺术的批评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但那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发的、个体的现象,只有到了近现代,特别是近现代的上海,才出现了真正职业的文艺评论家及其实践空间。”

  徐建融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以及书画鉴定家。他在文艺作品中强调,文艺作品的“底线”是遵守社会法制、公序良俗和生活常识。对于具体作品的文艺评论,徐建融先生认为应该以鼓励和肯定的为主,批评性的则可以聚焦于现象。同时,徐建融先生也提到文艺评论家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否认别人的观点。他认为“我的看法是真理千千万,歪理只有一条,那就是‘只肯定自己而轻易否定别人’。”徐建融先生的这一观点强调了在文艺评论中,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艺术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文艺评论的目的,为文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