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鹿特丹结为友好城市45周年 成为同上海交往最活跃的国际友城之一

时间:2024-07-07 09:50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广播网       返回首页

  上海和鹿特丹结为友好城市已经45周年了。在1979年11月23日,两市的代表签署了缔结友好城市协议书,这座城市成为了最早与上海结好的欧洲城市之一。如今,它更是成为与上海交往最活跃的国际友城之一。

  几天前,鹿特丹市市长艾哈迈德·阿布塔莱伯前往上海,与上海市市长龚正共同签署了2024年至2028年的友好城市合作备忘录。

  经贸合作是上海与鹿特丹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原因。实际上,朋友之间的长久关系和共同兴趣、价值观非常重要。同样,人与人之间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很多人注意到,上海与鹿特丹的城市气质很相似。作为上海首批荷兰语专业学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荷兰语专业负责人陈琰璟曾在鹿特丹留学,实地感受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吸收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推动城市向前发展。

  陈琰璟回忆,2009年上海京剧院来到当地表演《白蛇传》,虽然观众听不懂唱词,但看得很用心,给予中国国粹足够尊重。之后,作家王安忆带着作品《长恨歌》来到鹿特丹。“我本以为只是王老师‘单向输出’作介绍,但现场有很多交流互动,大家探讨了故事情节、场景安排。看得出,台下听众对上海文化、中国文学颇感兴趣”。

  两市交好是社会共识、民心所向,也是推动彼此携手45年的最大动力。自下而上的力量推动着双方越走越近,2004年两市庆祝结好25周年,鹿特丹市政府向上海赠送10万颗郁金香球茎,后者将其种在了延中绿地与高桥镇荷兰风情小镇;上海方面回赠4株白玉兰树,移栽到了鹿特丹市中心的唐人街广场。

  除了官方交流外,阿布塔莱伯也积极推动民间友好。2017年,他在上海说,“两城之交应该从厨房开始。鹿特丹与上海市民应该到对方家中做客,看看对方是如何做饭、如何生活。”

  “阿布塔莱伯出生在摩洛哥,是位典型的鹿特丹人,开放、包容、友善与自信。”陈琰璟回忆起2009年在市政厅第一次见到他时的场景,“听到上海有学校教授荷兰语,他非常高兴。他介绍了鹿特丹发展情况,鼓励我们要多了解这座城市。”虽然只是次礼节性拜访,但阿布塔莱伯和中国留学生聊了两个多小时。

  上海与鹿特丹都临海成港、因港而兴,同属外向型经济体。20世纪60年代,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如今,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

  港口航运合作一直是两市合作的亮点与基础。早在1985年,双方就开始经常性的业务学习与交流;2005年,上海港与鹿特丹港结为友好港;2022年,双方签署《关于继续加强友好港关系备忘录》。

  “如今,鹿特丹港一半的贸易与中国有关。”阿布塔莱伯告诉记者,通过上海港,小到日常用品,大到起重机等机械设备,中国向鹿特丹运去各种商品,之后再销往德国、法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地。同样,欧洲商品也通过鹿特丹港上船,再运往上海。

  数据显示,去年上海与荷兰进出口贸易总值超800亿元,约占中荷两国进出口总额的10%。“你们生产并出口,我们接收并分销。通过鹿特丹港,中国每年能够接触到5亿消费者。”阿布塔莱伯说鹿特丹也从欧中贸易中获益匪浅,“我们每天有15万人在港口工作,这意味着有15万个家庭能从贸易中得到收入。”

  上海与鹿特丹合作从港务开始,但远不止步于港务。鹿特丹是“低地之城”,拥有全球先进的水治理技术与应用场景。2010年,鹿特丹亮相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向上海市民讲述城市与水共生的故事。如今两市已经在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污水处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仅如此,近年来双方交流日益丰富,生活垃圾再利用、花卉园艺种植交流、共同应对老龄化……合作清单越拉越长。

  “作为市长,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通过良好的政策,为市民生活带来幸福。”在阿布塔莱伯看来,两市友好的最美妙之处在于分享,“在数学中,分享通常意味着分割;在经济学中,分享是加法,甚至是乘法。这正是城市间互联互通、互相学习甚至相互模仿的原动力。”

  如今,站在45周年节点上,两市正在思考未来合作。

  7月2日,龚正在会见阿布塔莱伯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两市在经贸、教育科技、港口、城市治理等领域合作,积极推动两市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持续推动航运领域合作,加强能源转型、城市治理领域的交流互鉴。

  阿布塔莱伯告诉记者,鹿特丹与上海的合作领域早已超过传统的港口与航运。他提到两点期待,一点是合作设计垂直建筑社区:一栋高楼中,一楼是杂货店与咖啡厅,二、三楼是学校,四楼是医院与养老院,再往上是居民住宅,“我们希望减少城市交通用地,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给市民更多步行空间”。另一点是加速能源更新换代,“气候变暖在加剧。如果联合国预测成真,一旦海平面上升5米,荷兰的一半国土就会消失”。阿布塔莱伯希望全球有更多的氢能出口到鹿特丹港,并与上海合作推动绿色能源开发使用。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拓宽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渠道。如今,上海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鹿特丹的伊拉斯姆斯大学、应用科技大学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相信双方会在未来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合作,特别是在经济管理、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合作。

  在今年10月,阿布塔莱伯将正式辞去他已担任15年的鹿特丹市市长职务。尽管如此,他对这座城市和与中国的友谊充满信心,认为长期积累的民间友好是最大的底气。阿布塔莱伯表示:“我确信我的继任者,无论是谁,都会从我这里得到明确的信息,并且会继续与上海、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阿布塔莱伯长期致力于促进鹿特丹市和上海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他认为,这些友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和长期积累的基础之上的。他表示:“我们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尽管阿布塔莱伯即将离开市长办公室,但他将继续致力于促进鹿特丹市与中国的友谊。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