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发布业界首个以开放签署方式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治理规则文件

时间:2024-07-08 15:24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广播网       返回首页

  近日,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上,由上海市法学会牵头制订,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法院数字经济司法研究及实践(嘉定)基地联合签署的《人形机器人治理导则》正式发布。这是业界首个以开放签署方式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治理规则文件,对于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导则》的发布对于促进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健康发展,推动机器人产业与司法的深度融合,提升司法审判的效率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导则》文本内容如下:《导则》分为目标愿景、基本遵循、创新发展、风险管理、全球治理和附则六个部分,共30条规则。上海市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介绍,导则发布后将继续开放相关专业机构的联署和对导则的完善。为确保导则的实施和执行,上海市法学会将定期更新公开导则完善情况,并建立一个规则共建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有关部门将定期更新导则,探索更多创新措施,为形成标准化法律文件做好准备。此外,施伟东还表示,导则的制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各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希望各相关机构能够积极参与导则的联署和修改,共同推动导则的完善和发展,为上海及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导则》旨在促进人工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健康发展,确保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合乎人类道德和伦理价值,持久保障人类使用人形机器人的权益和安全,为全人类带来更多福祉和便利。

  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仍是《导则》的首位。“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技术进步的担忧史。如果能把这种担忧转化为正面的力量,对我们的制度建设是有帮助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在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产业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现阶段,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中国的主要任务,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制定一部以促进人工智能发展为主的法律,而不是一部规范人工智能行为的法律,“不要把明天的问题放到今天去解决”。

  上海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除了出台并实施了中国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外,上海还率先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委员会,并在2022年发布了《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构建上海倡议》、《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责任》和《人工智能安全与法治导则》等文件。这些举措旨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方案,构建数字社会伦理秩序。上海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第一步是制定法规。2021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人工智能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这一法规明确了人工智能在上海市的应用场景、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上海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第二步是成立专家委员会。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