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都市发展网 生活新闻
分享

沿着蜿蜒的浦东滨江岸线漫步,直至抵达杨浦大桥的脚下,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美丽花园映入眼帘,令人惊喜不已。然而,惊喜远不止于此,在池塘边的梭鱼草丛中,一只在市区内难得一见的黄翅蜻蜓,正轻盈地翩翩起舞。这便是上海“一江一河”滨水区域的首座生境花园——“生境东岸”。昨日,这座花园正式建成并向公众开放,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将“生境”与“花园”相结合——此类兼具生物栖息地功能的花园具备以下五个显著特征:优先选用本土植物,严格避免引入外来入侵物种,构建多样化的植物群落,降低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并为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必要的食物、水源或庇护场所。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自然精灵的栖息地不断受到挤压,然而,正是这片自然底色的坚韧不拔,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东岸集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鲍伶俐在介绍这一情况时表示,在此前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这一区域竟然发现了14种鸟类、4种蜻蜓、5种传粉昆虫以及超过20种植物。在这繁忙的“闹市”中,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生机与活力,不禁令人感到震撼。这一发现促使管理者重新思考并审视公共空间的功能性,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

追求“生境”功能,就不能大拆大建,要营造更适宜已有“住户”繁衍生息的环境。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上海保护项目总监俞霖琳告诉记者,这片空间原有的水杉全部被保留了下来,在原有600多平方米人工水体基础上,净化水质、补种各类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形成了这座生境花园的雏形。

城市令原本连通的生境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这种情况下,一处处独立的生境反而成了“陷阱”。

以蛙类为例,当它们进入一片看似环境优越的湿地时,却发现这里的湿地水体与外界水体并未连通。这使得蛙类无法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进而导致不同种群之间缺乏基因交流,逐渐走向衰落。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青蛙将卵产在雨后临时形成的小池塘中,它们并不知道,仅仅几个晴天的炙烤,便会将这个小小的生命摇篮“大火收汁”,无情地将一群无辜的蝌蚪扼杀在摇篮之中。

水体和湿地犹如大自然的“生命跳板”,为昆虫和鸟类提供了宝贵的“中途休息站”,使它们得以补充能量,继续它们的生态之旅。据长宁区生态环境局透露,截至目前,长宁区已成功打造了27座生态生境花园。在江苏路街道,就有3座生境花园,它们彼此之间相隔不到1公里,共同构筑起一条生态走廊,犹如一条绿色纽带,将这三个生态“跳板”紧密串联。

发布时间:2025-05-12 06:4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