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农稳天下安 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连攀新台阶纪事
时间:2023-03-03 18:26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食品在线 返回首页
9月,吉林大地,粮丰农稳。广袤田野,生机勃勃,农民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农业系国之根本。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美誉,作为产粮大省,粮食单产、人均占有量和商品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几年来,我省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聚焦农业现代化目标,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
122亿斤、450亿斤、700亿斤,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连登新台阶。从高产到优质、从吃不饱到吃不完,吉林人以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担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稳产量,保增效。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
“今年玉米长势正好,不仅产量高,籽粒还饱满,没受虫子侵害,跟‘金娃娃’似的,一看就是个丰收年!”谈起今年收成,伊通县马鞍乡农民张大娘抓起一把金黄的米粒给记者展示,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发展一共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80年)为缓慢发展阶段。粮食生产总体发展缓慢,且年际间波动性大,产量水平不稳定。32年间全省粮食平均年产量122亿斤。第二阶段(1981年至200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吉林省粮食生产得到迅猛发展,从1996至2000年全省粮食阶段性水平达450亿斤。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持续提升阶段。粮食总产能不断提升,平均每6年提升一个百亿斤台阶,2013年以来已连续6年超过700亿斤,站稳了700亿斤阶段性水平。
伴随产量在高位走稳,吉林省粮食品质也在提升。这一系列持续增长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甘霖,也凝结着吉林省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综合发展的辛勤与汗水。
金秋时节,湛蓝如洗的天空下,碧波荡漾的河水旁,万亩稻田,卷起层层波浪。伴随着阵阵轰鸣,一台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正在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农业示范区里忙碌地“工作”着,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
“以前这里的水稻田就像蜘蛛网似的,净是些小池子,杂乱无章,现在都变成机械化统一管理,像足球场一样平坦,与以前靠苦力耕田相比,产量收入不仅翻了几倍,生活也更加轻松自在。”面对着广袤无垠的稻田,土生土长的东辽县辽河源镇辽河村村民王宝福回忆从前感慨道。
走进吉林市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内,翠绿稻浪迎风摇曳,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机配合工作,喷洒植保药物;15个高清摄像头,全方位、无死角监测田间管理;育苗、插秧、整地、收割、打捆等机器在田间严阵以待……
“我们摒弃了过去粗放、传统、零散的管理模式,采用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通过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助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张全家庭农场总经理张楠楠骄傲地对记者说,“我这255公顷高标准农田现已全部实现机械化,科学种田不仅提升了质量,更提高了效率。”
截至目前,吉林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8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650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8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319万亩,累计调减籽粒玉米56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75%,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力争突破1000万亩等。
提质量,促发展。
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中吉林省占7个,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绿色发展理念,为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粮食大县也在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白色的海洋、绿色的银行,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走进绿色蔬菜专业村——梨树县高家镇高家村,一栋栋建设标准的温室大棚成方连片、排列有序,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银色的波光;一棵棵藤蔓攀长的蔬菜秧苗吐绿含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瓜菜清香……
“现在这生活真是太好了。以前种玉米年收入不到5000元,改为发展蔬菜大棚后,5栋大棚收入13万多元,过去想都不敢想。”谈起现在的生活,村民康国军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现在全村都种大棚,村里人都不够用了,都去外村雇人。俺们腰包鼓了,生活好了,思想也开始转变了。利用农闲时间,就想多学点农业知识,还被带着到各处学习,大开眼界。往后俺们还要发展有机蔬菜,让城里人都吃上健康、放心的蔬菜。”
一栋棚膜十亩田,春夏秋冬都赚钱。截至2018年底,梨树县温室大棚总量达3.2万栋,棚室瓜菜播种面积7.8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创建26个省级标准化棚膜园区。
梨树县高家村的棚膜经济发展,不过是数以千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特色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突出亮点,为粮食产能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提供了保障。
质量兴农,绿色优质产品多了;品牌强农,好口碑的产品多了。近年来,吉林省大力实施特色资源产业提升计划,加快发展设施园艺和人参、食用菌、杂粮杂豆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已经创建认定抚松人参、汪清黑木耳、洮南绿豆3个国家级特优区,通化蓝莓、黄松甸黑木耳等10个省级特优区,特色主导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51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30家,每年建设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如今,吉林省近50%的玉米、80%的稻米、60%以上的畜禽产品都要经过加工转化。
在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吉林省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引领作用,重点推广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主导模式,规模经营持续扩大。目前,吉林省家庭农场已发展到2.7万个,比2015年增长近1倍。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9万个,比2015年增长42.5%。
“我家3亩土地,如果自己种植,一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加入合作社后,现在每年收入是土地租赁费加年底分红外加我在基地管理工作的工资,合起来有7万元左右,以前这收入在农村真是不敢想。”谈起加入舒兰市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后的改变,农民伊建光感慨道。
从追求高产到量质双赢,从统种统收到结构优化,从粗放作业到绿色发展,新时代吉林农业“再出发”。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持续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注重质量、增加效益,突出抓好政策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落实防灾抗灾措施,加强黑土地保护,提高绿色提质增效技术的覆盖面;稳定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根据市场需要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粮食品质;大力发展专用玉米、优质水稻和高蛋白大豆等优质粮食作物。”(闫虹瑾 ?会影)
农业系国之根本。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美誉,作为产粮大省,粮食单产、人均占有量和商品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几年来,我省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聚焦农业现代化目标,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
122亿斤、450亿斤、700亿斤,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连登新台阶。从高产到优质、从吃不饱到吃不完,吉林人以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担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稳产量,保增效。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
“今年玉米长势正好,不仅产量高,籽粒还饱满,没受虫子侵害,跟‘金娃娃’似的,一看就是个丰收年!”谈起今年收成,伊通县马鞍乡农民张大娘抓起一把金黄的米粒给记者展示,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发展一共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80年)为缓慢发展阶段。粮食生产总体发展缓慢,且年际间波动性大,产量水平不稳定。32年间全省粮食平均年产量122亿斤。第二阶段(1981年至200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吉林省粮食生产得到迅猛发展,从1996至2000年全省粮食阶段性水平达450亿斤。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持续提升阶段。粮食总产能不断提升,平均每6年提升一个百亿斤台阶,2013年以来已连续6年超过700亿斤,站稳了700亿斤阶段性水平。
伴随产量在高位走稳,吉林省粮食品质也在提升。这一系列持续增长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甘霖,也凝结着吉林省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综合发展的辛勤与汗水。
金秋时节,湛蓝如洗的天空下,碧波荡漾的河水旁,万亩稻田,卷起层层波浪。伴随着阵阵轰鸣,一台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正在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农业示范区里忙碌地“工作”着,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
“以前这里的水稻田就像蜘蛛网似的,净是些小池子,杂乱无章,现在都变成机械化统一管理,像足球场一样平坦,与以前靠苦力耕田相比,产量收入不仅翻了几倍,生活也更加轻松自在。”面对着广袤无垠的稻田,土生土长的东辽县辽河源镇辽河村村民王宝福回忆从前感慨道。
走进吉林市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内,翠绿稻浪迎风摇曳,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机配合工作,喷洒植保药物;15个高清摄像头,全方位、无死角监测田间管理;育苗、插秧、整地、收割、打捆等机器在田间严阵以待……
“我们摒弃了过去粗放、传统、零散的管理模式,采用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通过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助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张全家庭农场总经理张楠楠骄傲地对记者说,“我这255公顷高标准农田现已全部实现机械化,科学种田不仅提升了质量,更提高了效率。”
截至目前,吉林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8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650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8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319万亩,累计调减籽粒玉米56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75%,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力争突破1000万亩等。
提质量,促发展。
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中吉林省占7个,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绿色发展理念,为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粮食大县也在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白色的海洋、绿色的银行,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走进绿色蔬菜专业村——梨树县高家镇高家村,一栋栋建设标准的温室大棚成方连片、排列有序,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银色的波光;一棵棵藤蔓攀长的蔬菜秧苗吐绿含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瓜菜清香……
“现在这生活真是太好了。以前种玉米年收入不到5000元,改为发展蔬菜大棚后,5栋大棚收入13万多元,过去想都不敢想。”谈起现在的生活,村民康国军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现在全村都种大棚,村里人都不够用了,都去外村雇人。俺们腰包鼓了,生活好了,思想也开始转变了。利用农闲时间,就想多学点农业知识,还被带着到各处学习,大开眼界。往后俺们还要发展有机蔬菜,让城里人都吃上健康、放心的蔬菜。”
一栋棚膜十亩田,春夏秋冬都赚钱。截至2018年底,梨树县温室大棚总量达3.2万栋,棚室瓜菜播种面积7.8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创建26个省级标准化棚膜园区。
梨树县高家村的棚膜经济发展,不过是数以千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特色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突出亮点,为粮食产能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提供了保障。
质量兴农,绿色优质产品多了;品牌强农,好口碑的产品多了。近年来,吉林省大力实施特色资源产业提升计划,加快发展设施园艺和人参、食用菌、杂粮杂豆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已经创建认定抚松人参、汪清黑木耳、洮南绿豆3个国家级特优区,通化蓝莓、黄松甸黑木耳等10个省级特优区,特色主导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51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30家,每年建设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如今,吉林省近50%的玉米、80%的稻米、60%以上的畜禽产品都要经过加工转化。
在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吉林省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引领作用,重点推广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主导模式,规模经营持续扩大。目前,吉林省家庭农场已发展到2.7万个,比2015年增长近1倍。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9万个,比2015年增长42.5%。
“我家3亩土地,如果自己种植,一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加入合作社后,现在每年收入是土地租赁费加年底分红外加我在基地管理工作的工资,合起来有7万元左右,以前这收入在农村真是不敢想。”谈起加入舒兰市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后的改变,农民伊建光感慨道。
从追求高产到量质双赢,从统种统收到结构优化,从粗放作业到绿色发展,新时代吉林农业“再出发”。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持续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注重质量、增加效益,突出抓好政策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落实防灾抗灾措施,加强黑土地保护,提高绿色提质增效技术的覆盖面;稳定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根据市场需要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粮食品质;大力发展专用玉米、优质水稻和高蛋白大豆等优质粮食作物。”(闫虹瑾 ?会影)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2023-04-04
2023-04-19
2024-03-18
2023-04-15
2013-06-03
2023-04-06
2023-04-20
2023-04-12
2023-04-08
2013-06-03
最新资讯
- 1.打造开放合作的“灯塔”项目 让各方人员包括研发者和资本提供者都参与进来
- 2.打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市场规模与市场接近度等方面协同推进
- 3.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共谋共促创新发展
- 4.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
- 5.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 6.秋分早晨上海最低气温在19℃—21℃ 是三个多月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
- 7.第二届千年古镇(松江泗泾)龙舟邀请赛在泗泾古镇水域举行
- 8.30余名国际企业家齐聚上海 在上博东馆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 9.第五届普陀人才节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 10.“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11.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分会场亮灯仪式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举行
- 12.上海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
- 13.2024年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将逐步在全网车站、车厢内更新
- 14.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
- 15.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16.去年部分市咨会成员们提出的建议已经逐步实现
- 17.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 18.“全球智慧聚宝盆伴上海发展”——访铁狮门公司高级顾问夏冠东
- 19.“上海出品”《何以中国》《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双双斩获“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
- 21.上海将做好“1+1+6+X”绿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22.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境内 强度等级已降至热带低压
- 23.上海创自1978年有完整小时降水观测资料以来最大的6小时降水量
- 24.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 25.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行
- 26.上海市公安局海外人才直联平台正式启用 提升强化国际人才集聚效应
- 27.上海首次由五个新城联动举办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 28.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 29.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选手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海聚英才”带来的改变
- 30.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
- 31.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市开幕
- 32.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将作为上海全新的自主品牌自行车赛事在五个新城设赛段举行
- 33.第五届“观澜论坛”在浦东新区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
- 34.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
- 35.上海各区组织不少于7天的集中役前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欢送新兵活动
- 36.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
- 37.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新建站——上海松江站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 38.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将于9月28日至9月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办
- 39.上海将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 40.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