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夜经济”持续绽放
时间:2023-02-09 09:50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食品在线 返回首页
忽如一“夜”春风来,“夜经济”火遍中国大地,“灯光下的潜力”成为热议话题。记者调研发现,一年间,随着新“夜”态不断涌现,夜间服务保障更完善,不少城市“夜经济”发展正在进入“2.0版”。
“夜经济”火了,“夜中国”亮了
成都宽窄巷子里,人们一边享受火锅的热辣,一边欣赏精彩的川剧变脸;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身着唐朝仕女服饰的“真人不倒翁”衣袂飘飘、舞姿蹁跹,吸引游客驻足观看;长沙解放西路,“夜妆师”忙着为参加夜间社交活动人群提供化妆服务……
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说,夜幕降临,生活才刚刚开始。
滴滴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各大城市商圈夜间出行需求猛增,夜间平均呼单数显著上升;据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监测,2019上海购物节期间,全市100家重点商业企业实现营收188.61亿元,其中晚7点后的夜间营业额同比增幅达22.6%。
随着各类新“夜”态不断涌现,不少城市逐渐摆脱“夜经济”就是餐饮小吃、闹市经济的传统思路,逐渐形成购、食、宿、文、娱、健、养等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
灯光秀、音乐live、沉浸式互动体验展……新年将近,一系列“脑洞大开”的夜间文化活动在北京各大商圈接连上演。北京大悦酒店副总经理孙韵楚告诉记者,酒店将联合西单大悦城,在31日推出“跨年不眠夜”主题活动,届时消费者可参与室内寻宝游戏、电音狂欢派对等多个体验项目,商场还将与彩妆品牌合作,为顾客量身定制跨年妆容。
在上海市徐汇区,漫步在“武康庭”或“永平里”,艺术画廊、花店、时尚生活馆等特色小店和老城建筑融为一体,沿街商铺光线柔和,音乐舒缓,主打“静、雅、柔”的多业态复合式“夜经济”,打造属于都市人的“慢生活”。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研究员陈丽芬表示,随着各地对“夜经济”认识逐渐深入,衍生出颇多不同主题、各具特色的夜间经济形态,供给端亮点频现。
拒绝“猫冬”,北方“夜经济”持续升温
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原因,如何发展“夜经济”一度成为困扰不少北方城市的难题。而记者近期前往部分北方城市调研发现,尽管正值隆冬,各地“夜经济”发展却丝毫没有降温。
蜿蜒起伏的山丘景区,中式风格的山间建筑……今年“十一”期间,一座名为“这有山”的室内文旅小镇亮相长春,能吃能逛能拍照,还可以看演出、做手工艺品,“这有山”一开业便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胜地”。
长春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往年由于天太冷,晚上很少出门。自从“这有山”开业后,自己和家人几乎每周都要来一次。“从没想过室内也能‘旅行’,吃喝玩游一网打尽,老人孩子都喜欢来。”
长春这有山文旅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兴彦介绍,开业近3个月来,“这有山”工作日和周末日均客流达到1.5万和3.5万人次,其中夜间客流占一半以上。
巧做“冷”文章,劣势也能变优势。进入冬季,不少北方地区纷纷依托冰雪资源发展夜间经济。哈尔滨打造冰雪“琉璃之城”;沈阳举办“彩灯嬉雪节”“冰上龙舟大赛”等活动;乌鲁木齐推出“滑雪+夜市”“滑雪+温泉”等特色夜游产品……
陈丽芬表示,各地发展“夜经济”基础不同,北方城市只要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优势,“冷资源”同样可以迸发“热效应”。
服务“不打烊”,夜间管理更精细
旺盛需求之下,一系列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北京出台13条具体措施,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上海设立“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成都出台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西安提出构建“品牌化、全域化、特色化、国际化”西安夜游经济……
火热“夜经济”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不小考验。如何解决百姓夜晚出门的“后顾之忧”?记者调研发现,过去一年来,各地不断完善城市服务保障,夜间管理越来越精细、贴心。
沈阳12月上线动态巴士服务项目“滴滴公交”,将传统巴士与共享约车相结合,公交车不必按固定站点运营,满足市民夜间便利出行需求;长沙市天心区成立夜间经济服务中心,通过设立“夜间管家”、开通“夜经济”公共服务热线等,及时协调处理各类问题,为夜间消费活动提供保障……
政府“卖力”做好服务,商家也在积极行动。在上海静安区大沽路,不到500米的街道上,集聚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家商户。过去由于商居关系紧张,这里最高月投诉曾超过百件。关键时刻,商户成立“自治委员会”,制定公约、自我管理,每晚11点自觉结束外摆位,降低噪音,成为和谐商居关系的模范。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指出,随着一些城市“夜经济”发展进入“2.0版”,发展“夜经济”不仅为了刺激消费,更代表城市夜生活的文化和魅力。在鼓励更多夜间新业态的同时,也要完善配套设施,平衡民众诉求,重点打造形成产业生态的夜间经济新地标。(王雨萧?周蕊?段续)
“夜经济”火了,“夜中国”亮了
成都宽窄巷子里,人们一边享受火锅的热辣,一边欣赏精彩的川剧变脸;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身着唐朝仕女服饰的“真人不倒翁”衣袂飘飘、舞姿蹁跹,吸引游客驻足观看;长沙解放西路,“夜妆师”忙着为参加夜间社交活动人群提供化妆服务……
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说,夜幕降临,生活才刚刚开始。
滴滴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各大城市商圈夜间出行需求猛增,夜间平均呼单数显著上升;据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监测,2019上海购物节期间,全市100家重点商业企业实现营收188.61亿元,其中晚7点后的夜间营业额同比增幅达22.6%。
随着各类新“夜”态不断涌现,不少城市逐渐摆脱“夜经济”就是餐饮小吃、闹市经济的传统思路,逐渐形成购、食、宿、文、娱、健、养等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
灯光秀、音乐live、沉浸式互动体验展……新年将近,一系列“脑洞大开”的夜间文化活动在北京各大商圈接连上演。北京大悦酒店副总经理孙韵楚告诉记者,酒店将联合西单大悦城,在31日推出“跨年不眠夜”主题活动,届时消费者可参与室内寻宝游戏、电音狂欢派对等多个体验项目,商场还将与彩妆品牌合作,为顾客量身定制跨年妆容。
在上海市徐汇区,漫步在“武康庭”或“永平里”,艺术画廊、花店、时尚生活馆等特色小店和老城建筑融为一体,沿街商铺光线柔和,音乐舒缓,主打“静、雅、柔”的多业态复合式“夜经济”,打造属于都市人的“慢生活”。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研究员陈丽芬表示,随着各地对“夜经济”认识逐渐深入,衍生出颇多不同主题、各具特色的夜间经济形态,供给端亮点频现。
拒绝“猫冬”,北方“夜经济”持续升温
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原因,如何发展“夜经济”一度成为困扰不少北方城市的难题。而记者近期前往部分北方城市调研发现,尽管正值隆冬,各地“夜经济”发展却丝毫没有降温。
蜿蜒起伏的山丘景区,中式风格的山间建筑……今年“十一”期间,一座名为“这有山”的室内文旅小镇亮相长春,能吃能逛能拍照,还可以看演出、做手工艺品,“这有山”一开业便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胜地”。
长春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往年由于天太冷,晚上很少出门。自从“这有山”开业后,自己和家人几乎每周都要来一次。“从没想过室内也能‘旅行’,吃喝玩游一网打尽,老人孩子都喜欢来。”
长春这有山文旅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兴彦介绍,开业近3个月来,“这有山”工作日和周末日均客流达到1.5万和3.5万人次,其中夜间客流占一半以上。
巧做“冷”文章,劣势也能变优势。进入冬季,不少北方地区纷纷依托冰雪资源发展夜间经济。哈尔滨打造冰雪“琉璃之城”;沈阳举办“彩灯嬉雪节”“冰上龙舟大赛”等活动;乌鲁木齐推出“滑雪+夜市”“滑雪+温泉”等特色夜游产品……
陈丽芬表示,各地发展“夜经济”基础不同,北方城市只要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优势,“冷资源”同样可以迸发“热效应”。
服务“不打烊”,夜间管理更精细
旺盛需求之下,一系列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北京出台13条具体措施,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上海设立“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成都出台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西安提出构建“品牌化、全域化、特色化、国际化”西安夜游经济……
火热“夜经济”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不小考验。如何解决百姓夜晚出门的“后顾之忧”?记者调研发现,过去一年来,各地不断完善城市服务保障,夜间管理越来越精细、贴心。
沈阳12月上线动态巴士服务项目“滴滴公交”,将传统巴士与共享约车相结合,公交车不必按固定站点运营,满足市民夜间便利出行需求;长沙市天心区成立夜间经济服务中心,通过设立“夜间管家”、开通“夜经济”公共服务热线等,及时协调处理各类问题,为夜间消费活动提供保障……
政府“卖力”做好服务,商家也在积极行动。在上海静安区大沽路,不到500米的街道上,集聚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家商户。过去由于商居关系紧张,这里最高月投诉曾超过百件。关键时刻,商户成立“自治委员会”,制定公约、自我管理,每晚11点自觉结束外摆位,降低噪音,成为和谐商居关系的模范。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指出,随着一些城市“夜经济”发展进入“2.0版”,发展“夜经济”不仅为了刺激消费,更代表城市夜生活的文化和魅力。在鼓励更多夜间新业态的同时,也要完善配套设施,平衡民众诉求,重点打造形成产业生态的夜间经济新地标。(王雨萧?周蕊?段续)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2013-06-11
2024-08-06
2024-07-06
2024-08-14
2013-06-03
2024-04-15
2024-03-21
2024-03-13
2024-06-24
2024-08-02
最新资讯
- 1.打造开放合作的“灯塔”项目 让各方人员包括研发者和资本提供者都参与进来
- 2.打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市场规模与市场接近度等方面协同推进
- 3.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共谋共促创新发展
- 4.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
- 5.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 6.秋分早晨上海最低气温在19℃—21℃ 是三个多月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
- 7.第二届千年古镇(松江泗泾)龙舟邀请赛在泗泾古镇水域举行
- 8.30余名国际企业家齐聚上海 在上博东馆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 9.第五届普陀人才节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 10.“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11.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分会场亮灯仪式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举行
- 12.上海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
- 13.2024年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将逐步在全网车站、车厢内更新
- 14.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
- 15.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16.去年部分市咨会成员们提出的建议已经逐步实现
- 17.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 18.“全球智慧聚宝盆伴上海发展”——访铁狮门公司高级顾问夏冠东
- 19.“上海出品”《何以中国》《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双双斩获“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
- 21.上海将做好“1+1+6+X”绿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22.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境内 强度等级已降至热带低压
- 23.上海创自1978年有完整小时降水观测资料以来最大的6小时降水量
- 24.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 25.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行
- 26.上海市公安局海外人才直联平台正式启用 提升强化国际人才集聚效应
- 27.上海首次由五个新城联动举办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 28.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 29.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选手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海聚英才”带来的改变
- 30.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
- 31.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市开幕
- 32.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将作为上海全新的自主品牌自行车赛事在五个新城设赛段举行
- 33.第五届“观澜论坛”在浦东新区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
- 34.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
- 35.上海各区组织不少于7天的集中役前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欢送新兵活动
- 36.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
- 37.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新建站——上海松江站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 38.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将于9月28日至9月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办
- 39.上海将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 40.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