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大国粮仓
时间:2023-02-19 10:35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食品在线 返回首页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7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产能不断迈上新台阶,从约5亿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不完,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更是保持在98%以上。中国人的“米袋子”越来越丰富,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充盈,大国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农村改革激活力
25年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文,他认为,在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不仅不能养活自己,而且连世界也养活不了中国。
莱斯·布朗的言论不是毫无根据,毕竟194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但莱斯·布朗没想到的是,到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到470多公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同期人口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翻了一番多。
数字的变化不只体现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量到质的改变,更是对我国粮食安全道路的成果检验。70年来,为促进粮食生产和提高种粮农民收益,我国在不断推进农村改革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1978年的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契约书上按下“红手印”,开始实行土地“大包干”。这一举动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1979年,小岗村的庄稼取得了大丰收。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66吨,相当于1966年-1970年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
自1978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中国大地迅速推广实行,打破了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的局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1984年的4.07亿吨,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5.1%,1984年粮食总产量创造了当时历史最高纪录,长期困扰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终于基本解决。
曾经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如今的小岗村粮食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集体收入破千万元。小岗村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又一次跨越。
改革一子落,带来满盘活。70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村改革,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布了2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2006年起,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2009年开始,逐步取消了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每年为主产区减轻负担近300亿元。201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拉开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幕,随着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不断推广,粮食生产不断向提质增效转变,基本实现了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科技创新增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农业生产已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要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的育种家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千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为自主品种,玉米自主品种占90%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60%以上的居民以稻米为主食。2018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4.53亿亩,平均亩产为468.5公斤,总产量达到21213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17.4%、271.8%和336.1%。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表示,我国的稻米产业已从温饱型迈向优质安全型。
水稻产业获得巨大发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不可没。20世纪50年代,我国普及了高秆良种,但高秆品种易倒伏、施肥受限、单产较低。直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其大面积的推广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我国水稻高产纪录一次又一次的刷新。
产量一次次的突破源于技术大范围推陈出新。我国积极组织开展农科教大协作、大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随着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水肥药利用率明显提高,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有力促进了增产增效。
如今,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8%和37.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4%,农用地膜回收率达60%,大国粮食的绿色转型正稳步推进。
耕地保护提能力
日前,联合国发布《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当前17.2%的世界人口,即13亿人,缺乏定期获得“营养充足的粮食”的机会。2018年,全球有33个国家的9600多万人口遭受了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反观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了占世界近22%的人口。中国人不仅成功养活了自己,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积极贡献力量,打赢了世界“反饥饿战斗”中的漂亮一役。多年来,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综合开发让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田间路没硬化前,收获时需要请人工装袋扛包,成本八元一百斤。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运输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一年可节约成本5万元!”福建省上杭县聚胜家庭农场创立人梁永英高兴地说起今昔变化。2016年,聚胜家庭农场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今年,聚胜家庭农场的干、湿稻谷的吞吐量比2018年增长了50%,实现了科学储粮,在烘干仓储过程中减少了粮食损失。
目前全国已建成6.4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一半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据中科院典型调查,与建设前相比,农田亩均节约人工、肥料、农药等投入成本300元-400元,综合收益亩均增加约500元。
要让有限的耕地产出养活十几亿人口的粮食,耕地红线也必须守住。为此,全国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守好“两区”,可保障中国人95%的口粮、90%的谷物供给。
粮丰天下安。回顾过去,经过70年的砥砺奋斗,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展望未来,我们更有信心、有能力守卫大国粮仓,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王田)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7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产能不断迈上新台阶,从约5亿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不完,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更是保持在98%以上。中国人的“米袋子”越来越丰富,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充盈,大国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农村改革激活力
25年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文,他认为,在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不仅不能养活自己,而且连世界也养活不了中国。
莱斯·布朗的言论不是毫无根据,毕竟194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但莱斯·布朗没想到的是,到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到470多公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同期人口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翻了一番多。
数字的变化不只体现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量到质的改变,更是对我国粮食安全道路的成果检验。70年来,为促进粮食生产和提高种粮农民收益,我国在不断推进农村改革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1978年的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契约书上按下“红手印”,开始实行土地“大包干”。这一举动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1979年,小岗村的庄稼取得了大丰收。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66吨,相当于1966年-1970年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
自1978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中国大地迅速推广实行,打破了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的局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1984年的4.07亿吨,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5.1%,1984年粮食总产量创造了当时历史最高纪录,长期困扰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终于基本解决。
曾经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如今的小岗村粮食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集体收入破千万元。小岗村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又一次跨越。
改革一子落,带来满盘活。70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村改革,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布了2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2006年起,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2009年开始,逐步取消了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每年为主产区减轻负担近300亿元。201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拉开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幕,随着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不断推广,粮食生产不断向提质增效转变,基本实现了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科技创新增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农业生产已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要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的育种家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千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为自主品种,玉米自主品种占90%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60%以上的居民以稻米为主食。2018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4.53亿亩,平均亩产为468.5公斤,总产量达到21213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17.4%、271.8%和336.1%。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表示,我国的稻米产业已从温饱型迈向优质安全型。
水稻产业获得巨大发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不可没。20世纪50年代,我国普及了高秆良种,但高秆品种易倒伏、施肥受限、单产较低。直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其大面积的推广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我国水稻高产纪录一次又一次的刷新。
产量一次次的突破源于技术大范围推陈出新。我国积极组织开展农科教大协作、大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随着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水肥药利用率明显提高,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有力促进了增产增效。
如今,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8%和37.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4%,农用地膜回收率达60%,大国粮食的绿色转型正稳步推进。
耕地保护提能力
日前,联合国发布《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当前17.2%的世界人口,即13亿人,缺乏定期获得“营养充足的粮食”的机会。2018年,全球有33个国家的9600多万人口遭受了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反观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了占世界近22%的人口。中国人不仅成功养活了自己,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积极贡献力量,打赢了世界“反饥饿战斗”中的漂亮一役。多年来,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综合开发让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田间路没硬化前,收获时需要请人工装袋扛包,成本八元一百斤。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运输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一年可节约成本5万元!”福建省上杭县聚胜家庭农场创立人梁永英高兴地说起今昔变化。2016年,聚胜家庭农场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今年,聚胜家庭农场的干、湿稻谷的吞吐量比2018年增长了50%,实现了科学储粮,在烘干仓储过程中减少了粮食损失。
目前全国已建成6.4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一半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据中科院典型调查,与建设前相比,农田亩均节约人工、肥料、农药等投入成本300元-400元,综合收益亩均增加约500元。
要让有限的耕地产出养活十几亿人口的粮食,耕地红线也必须守住。为此,全国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守好“两区”,可保障中国人95%的口粮、90%的谷物供给。
粮丰天下安。回顾过去,经过70年的砥砺奋斗,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展望未来,我们更有信心、有能力守卫大国粮仓,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王田)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上一篇:重拳出击 严打违法网红食品
推荐阅读
2024-03-13
2024-03-21
2024-08-14
2024-08-06
2024-04-15
2013-06-03
2024-06-24
2024-08-02
2024-07-06
2013-06-11
最新资讯
- 1.打造开放合作的“灯塔”项目 让各方人员包括研发者和资本提供者都参与进来
- 2.打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市场规模与市场接近度等方面协同推进
- 3.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共谋共促创新发展
- 4.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
- 5.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 6.秋分早晨上海最低气温在19℃—21℃ 是三个多月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
- 7.第二届千年古镇(松江泗泾)龙舟邀请赛在泗泾古镇水域举行
- 8.30余名国际企业家齐聚上海 在上博东馆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 9.第五届普陀人才节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 10.“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11.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分会场亮灯仪式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举行
- 12.上海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
- 13.2024年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将逐步在全网车站、车厢内更新
- 14.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
- 15.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16.去年部分市咨会成员们提出的建议已经逐步实现
- 17.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 18.“全球智慧聚宝盆伴上海发展”——访铁狮门公司高级顾问夏冠东
- 19.“上海出品”《何以中国》《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双双斩获“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
- 21.上海将做好“1+1+6+X”绿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22.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境内 强度等级已降至热带低压
- 23.上海创自1978年有完整小时降水观测资料以来最大的6小时降水量
- 24.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 25.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行
- 26.上海市公安局海外人才直联平台正式启用 提升强化国际人才集聚效应
- 27.上海首次由五个新城联动举办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 28.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 29.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选手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海聚英才”带来的改变
- 30.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
- 31.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市开幕
- 32.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将作为上海全新的自主品牌自行车赛事在五个新城设赛段举行
- 33.第五届“观澜论坛”在浦东新区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
- 34.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
- 35.上海各区组织不少于7天的集中役前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欢送新兵活动
- 36.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
- 37.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新建站——上海松江站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 38.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将于9月28日至9月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办
- 39.上海将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 40.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