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的春天,清水绿岸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时间:2023-04-19 20:26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广播网 返回首页
春来大地,沙洲壮阔,碧水东流,苇荡清幽……崇明的春天,清水绿岸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水,一直是崇明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水系发达的崇明,素有一环二十八纵的说法,而其中这一环指的就是崇明的环岛运河。这条全长159.85公里的运河是河道中的明星:流经崇明岛全域,且是全市最长河道。
说起环岛运河,老底子的崇明人都对这条河道有不一样的感情,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参与河道的开发挖掘。现在年轻人并不知道,实际上,这条由南横引河、北横引河、团旺河组成的全市最长河道,多数河段都是由人工挖掘而成。
“上世纪70年代,政府号令要开挖大运河,上下八沙都纷纷响应。”家住三星镇沈镇村的周奶奶今年78岁,老人的家原先就在如今南横引河流域中,为了给河让道,当年,她带着孩子把家搬到了离河几百米的地方,自己也投身到开河的大部队中。据周奶奶回忆,当时崇明农村还处于集体生产模式,以生产队为单位,队长按点敲钟,社员们集体奔赴现场。那时挖河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大家凭着一腔热情,拿着铁锹就干,男人掘泥,女人挑泥,一路过去沿岸上都是人,热闹又壮观。脚下是刺脚的芦根,肩上是沉重的担子,眼前是泥泞的道路,周围是凛冽的寒风,“虽然那个时候挖河很辛苦,但身在这样的队伍中,感觉浑身都是劲。”
此后一段时间里,包括南横引河在内的多段河道都进行过人工挖掘清淤,集体开河的壮观场面多次重现,伴随着运河的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是一代人的珍贵回忆。同时,这样的历史也演变成了岛上一种独特的文化,渗入到崇明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崇明乡下至今还有人会唱挖河时的劳动号子,崇明有些地方的地名中就有“开河”二字。
大河汤汤,绵延向前。贯通崇明的大运河奔流不止,犹如巨大的臂膀环抱小岛,守护这方土地。岁月流淌,几十年风雨侵蚀,美丽的运河两岸开始变得弯弯曲曲、凹凸不平。河坡倒塌、河床淤高开始产生,并由此引发水土流失、水质浑浊等现象普遍。
如何焕活河道的生命力,首先要从治理开始。21世纪初,崇明开始对南横引河、北横引河等多条骨干河道开展分批分段综合整治,既加大对河道清淤疏浚,又建起护岸,拓宽桥梁,运河防汛除涝能力进一步加强,地区水环境也得到一定改善。
有个明显的变化。以往,运河沿岸的土地流失严重。“特别到了台风天,坍塌厉害,就要花不少精力来固岸。”周赛荣已经从事河道养护8年时间了,对河道情况很熟悉,他告诉记者,往常,两岸坍塌是年年有,年年修。直到政府加固堤岸后,这样的问题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此外,水环境“治本”工作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为什么水不好,根子还在岸上。污染源在哪里,就查到哪里,就管到哪里。近些年,崇明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开展污水处理的执法监管,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大排查与大整治。同时,针对崇明多是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通过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肥减量增效等工作,严控农业面源污染。
随着各项治理工作的展开,运河水环境也在悄悄发生改变,生态画卷步步重现。
现在,环岛运河的水质基本可以维持在三类水标准。三类水什么概念?“去年,长江口出现咸潮现象,一部分岛内居民生活用水的原水就取自南横引河。”区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水是脆弱的,要想绿水长流,就离不开常态化的监管机制,河长制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抓手。2017年,崇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制度,近千余名河长、万余名民间河长上岗履职,每条河道都有了自己的“巡护人”。生活污水是否依规排放、是否有违规建筑占用河道……河长们常在河边走走看看,结合电子监察系统,河道情况了如指掌。“这条环岛运河可以说是崇明的母亲河,我们要坚持在保护中整治,坚决制止可能破坏运河的行为。”一名河长告诉记者
水美了,亲水的人也多起来了。“现在天气好,来河边散步的人可多了。”家住静南佳苑的居民钱女士告诉记者,她家附近的南横引河老滧港交汇段,就是她常去的地方,河道沿岸一侧修建了亲水小花园,“这里水清花美,我们晚饭后都要到这里来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
因水吸引而来的还有大自然的朋友们。近些年,运河渐渐化身为鱼类的乐园,水鸟、野鸭也开始来此栖息,一代人印象中的碧水又流回来了。“以前是纯天然的河道,现在是升级版的,我们希望在未来进一步完善治理,让它成为崇明乃至全市的标志性河道。”
水润万物,杨柳拂堤,风光旖旎。今天,运河带来的不仅是绿水青山,还有金山银山。
“现在环境变好了,来这里的游客比以前更多了。”前卫村是崇明老牌的旅游景区之一,离环岛运河距离很近。顾先生在前卫村经营民宿多年,他告诉记者,不少游客来到前卫村,都会去附近的北横引河打卡。“尽管不是个景点,但出门就能看到生态好风景,游客自然是喜欢的。”顾先生说。特别是近年来,河道环境越来越好,人气开始集聚。
沿河新产业也不断涌现。位于庙镇镇东村的515咖啡艺术中心就是其中典型。春节期间开业后,这家拥有特别河景的咖啡馆,迅速成为崇明的网红流量店。与别处不同,消费者们能在户外喝着咖啡,看门前河水缓缓流淌,波光粼粼,美不胜收。515咖啡馆的成功出圈可以说与运河的独特“吸金”能力有着莫大的关系。
建成绿色生态带,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让老百姓能够更好地享受亲水福利,环岛运河的魅力正在一步步彰显。下一阶段,崇明也将持续在全域管理、景观打造、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大运河将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开启新的便民利民、宜居宜业的新篇章。
说起环岛运河,老底子的崇明人都对这条河道有不一样的感情,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参与河道的开发挖掘。现在年轻人并不知道,实际上,这条由南横引河、北横引河、团旺河组成的全市最长河道,多数河段都是由人工挖掘而成。
“上世纪70年代,政府号令要开挖大运河,上下八沙都纷纷响应。”家住三星镇沈镇村的周奶奶今年78岁,老人的家原先就在如今南横引河流域中,为了给河让道,当年,她带着孩子把家搬到了离河几百米的地方,自己也投身到开河的大部队中。据周奶奶回忆,当时崇明农村还处于集体生产模式,以生产队为单位,队长按点敲钟,社员们集体奔赴现场。那时挖河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大家凭着一腔热情,拿着铁锹就干,男人掘泥,女人挑泥,一路过去沿岸上都是人,热闹又壮观。脚下是刺脚的芦根,肩上是沉重的担子,眼前是泥泞的道路,周围是凛冽的寒风,“虽然那个时候挖河很辛苦,但身在这样的队伍中,感觉浑身都是劲。”
此后一段时间里,包括南横引河在内的多段河道都进行过人工挖掘清淤,集体开河的壮观场面多次重现,伴随着运河的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是一代人的珍贵回忆。同时,这样的历史也演变成了岛上一种独特的文化,渗入到崇明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崇明乡下至今还有人会唱挖河时的劳动号子,崇明有些地方的地名中就有“开河”二字。
大河汤汤,绵延向前。贯通崇明的大运河奔流不止,犹如巨大的臂膀环抱小岛,守护这方土地。岁月流淌,几十年风雨侵蚀,美丽的运河两岸开始变得弯弯曲曲、凹凸不平。河坡倒塌、河床淤高开始产生,并由此引发水土流失、水质浑浊等现象普遍。
如何焕活河道的生命力,首先要从治理开始。21世纪初,崇明开始对南横引河、北横引河等多条骨干河道开展分批分段综合整治,既加大对河道清淤疏浚,又建起护岸,拓宽桥梁,运河防汛除涝能力进一步加强,地区水环境也得到一定改善。
有个明显的变化。以往,运河沿岸的土地流失严重。“特别到了台风天,坍塌厉害,就要花不少精力来固岸。”周赛荣已经从事河道养护8年时间了,对河道情况很熟悉,他告诉记者,往常,两岸坍塌是年年有,年年修。直到政府加固堤岸后,这样的问题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此外,水环境“治本”工作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为什么水不好,根子还在岸上。污染源在哪里,就查到哪里,就管到哪里。近些年,崇明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开展污水处理的执法监管,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大排查与大整治。同时,针对崇明多是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通过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肥减量增效等工作,严控农业面源污染。
随着各项治理工作的展开,运河水环境也在悄悄发生改变,生态画卷步步重现。
现在,环岛运河的水质基本可以维持在三类水标准。三类水什么概念?“去年,长江口出现咸潮现象,一部分岛内居民生活用水的原水就取自南横引河。”区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水是脆弱的,要想绿水长流,就离不开常态化的监管机制,河长制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抓手。2017年,崇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制度,近千余名河长、万余名民间河长上岗履职,每条河道都有了自己的“巡护人”。生活污水是否依规排放、是否有违规建筑占用河道……河长们常在河边走走看看,结合电子监察系统,河道情况了如指掌。“这条环岛运河可以说是崇明的母亲河,我们要坚持在保护中整治,坚决制止可能破坏运河的行为。”一名河长告诉记者
水美了,亲水的人也多起来了。“现在天气好,来河边散步的人可多了。”家住静南佳苑的居民钱女士告诉记者,她家附近的南横引河老滧港交汇段,就是她常去的地方,河道沿岸一侧修建了亲水小花园,“这里水清花美,我们晚饭后都要到这里来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
因水吸引而来的还有大自然的朋友们。近些年,运河渐渐化身为鱼类的乐园,水鸟、野鸭也开始来此栖息,一代人印象中的碧水又流回来了。“以前是纯天然的河道,现在是升级版的,我们希望在未来进一步完善治理,让它成为崇明乃至全市的标志性河道。”
水润万物,杨柳拂堤,风光旖旎。今天,运河带来的不仅是绿水青山,还有金山银山。
“现在环境变好了,来这里的游客比以前更多了。”前卫村是崇明老牌的旅游景区之一,离环岛运河距离很近。顾先生在前卫村经营民宿多年,他告诉记者,不少游客来到前卫村,都会去附近的北横引河打卡。“尽管不是个景点,但出门就能看到生态好风景,游客自然是喜欢的。”顾先生说。特别是近年来,河道环境越来越好,人气开始集聚。
沿河新产业也不断涌现。位于庙镇镇东村的515咖啡艺术中心就是其中典型。春节期间开业后,这家拥有特别河景的咖啡馆,迅速成为崇明的网红流量店。与别处不同,消费者们能在户外喝着咖啡,看门前河水缓缓流淌,波光粼粼,美不胜收。515咖啡馆的成功出圈可以说与运河的独特“吸金”能力有着莫大的关系。
建成绿色生态带,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让老百姓能够更好地享受亲水福利,环岛运河的魅力正在一步步彰显。下一阶段,崇明也将持续在全域管理、景观打造、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大运河将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开启新的便民利民、宜居宜业的新篇章。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2024-03-13
2024-06-24
2024-08-02
2024-03-21
2024-08-14
2024-07-06
2013-06-03
2024-04-15
2024-08-06
2013-06-11
最新资讯
- 1.打造开放合作的“灯塔”项目 让各方人员包括研发者和资本提供者都参与进来
- 2.打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市场规模与市场接近度等方面协同推进
- 3.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共谋共促创新发展
- 4.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
- 5.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 6.秋分早晨上海最低气温在19℃—21℃ 是三个多月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
- 7.第二届千年古镇(松江泗泾)龙舟邀请赛在泗泾古镇水域举行
- 8.30余名国际企业家齐聚上海 在上博东馆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 9.第五届普陀人才节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 10.“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11.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分会场亮灯仪式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举行
- 12.上海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
- 13.2024年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将逐步在全网车站、车厢内更新
- 14.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
- 15.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16.去年部分市咨会成员们提出的建议已经逐步实现
- 17.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 18.“全球智慧聚宝盆伴上海发展”——访铁狮门公司高级顾问夏冠东
- 19.“上海出品”《何以中国》《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双双斩获“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
- 21.上海将做好“1+1+6+X”绿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22.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境内 强度等级已降至热带低压
- 23.上海创自1978年有完整小时降水观测资料以来最大的6小时降水量
- 24.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 25.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行
- 26.上海市公安局海外人才直联平台正式启用 提升强化国际人才集聚效应
- 27.上海首次由五个新城联动举办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 28.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 29.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选手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海聚英才”带来的改变
- 30.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
- 31.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市开幕
- 32.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将作为上海全新的自主品牌自行车赛事在五个新城设赛段举行
- 33.第五届“观澜论坛”在浦东新区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
- 34.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
- 35.上海各区组织不少于7天的集中役前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欢送新兵活动
- 36.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
- 37.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新建站——上海松江站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 38.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将于9月28日至9月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办
- 39.上海将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 40.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