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圆满闭幕 观众近9万人次

时间:2024-06-10 20:58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广播网       返回首页

  近日,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闭幕。四天展期中,共举办了1个主旨论坛、6个平行论坛和同期活动50场。各企业在展台上组织了新品发布会、合作签约仪式和各类推介宣讲等配套活动629场,为参观团和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本次碳博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126个,观众近9万人次。各企业展台上的活动不仅展示了其在碳中和领域的技术成果和产品,还提供了深入了解碳中和技术的渠道。同时,展览还设置了多个互动环节,让观众能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碳中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这届碳博会展示了在城市空间、能源利用和循环再生等方面,中国城市的开发模式开始以综合、绿色效益为导向的新方案、新技术和新理念。这表明中国城市的低碳转型已经朝着新的方向和路径发展。对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这个展览为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上海的屋顶空间非常有限,同时需要考虑光伏发电、绿化和商业空间等因素,因此非常具有价值。

  这番话出自碳博会某建筑行业论坛上的发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上海几乎已对所有大型公共建筑类项目提出了光伏安装的要求,同时需要项目方案包含智能系统和能耗监管的措施,所有这些动作都指向一个目的——节能降碳。

  建筑是落实节能降碳的重要场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建筑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37%,是碳排放的隐藏大户。

  当节能降碳被融入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老的建筑首先要改。就拿上海最具地标意义的南京路商圈来说,自2018年起,南京路步行街便开始规划对商业建筑进行新一轮的碳效提升改造,涵盖了30余栋建筑,涉及面积约48万平方米,目前新世界城、新世界大丸百货等一批低碳示范项目已先期推进。据介绍,从暖通系统的升级,到建筑光伏的应用,再到智能化的碳监测系统,南京路商圈将实现彻底的绿色焕新,预计项目完成时可实现商圈建筑降碳率15%以上。

  新建建筑同样需要满足节能降碳的设计标准,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超大型的公共建筑。在碳博会上,华建集团展示了正在进行的东方枢纽上海东站项目。作为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上海东站总用地面积约0.3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4.36万平方米,集航空、高铁、市域铁路、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上个月,其设计方案通过评审,上海东站将成为我国首个获得权威部门认定的超低能耗交通枢纽建筑,也是目前单体规模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筑。

  这样的超级工程如何做到减碳?破题思路是顺应自然条件,利用物理性能,进行被动设计。以小小的窗户为例,华建的设计团队结合上海的地域特征与四季风向,调整了窗户的点位、角度、开启方式;在建筑整体上,则是综合考虑功能需求、日照情况和热量散发的途径来规划封闭的区域和开放的空间。“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慧说,“适应自然环境,而不是改造,适应之后,能耗更小,经济效率也更高”。

  6月1日起施行的《电力市场监管办法》,将虚拟电厂列入电力交易主体,这意味着可控负荷、新型储能、分布式新能源等灵活性资源将进入市场,释放用户侧的灵活调节能力。

  所谓虚拟电厂,本质上是一套聚合了计量、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整合调度终端用户闲散的光伏、储能、充电桩、中央空调等电力负荷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接入电力市场交易和电网运行。

  中国电信在今年碳博会上首次展出了自己的虚拟电厂系统。作为上海首个参与虚拟电厂响应的通信运营商企业,中国电信在今年1月时,参与了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组织开展的迎峰度冬最大规模虚拟电厂快速削峰能力验证工作。

  稳定的可调度资源是中国电信的一大优势。其技术支撑单位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数碳咨询所所长袁潇洋介绍,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与通信局站拥有1∶1的柴发备电,当国网需要电力调峰时,中国电信可以改由自备柴油发电机组供电给所有的内部设备,从而降低电网供电压力。

  事实上,商业楼宇、工业厂房、园区乃至居民小区都可以成为虚拟电厂的资源。黄浦区就在碳博会现场展示了全国首个居民虚拟电厂2.0版。居民虚拟电厂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对居民用能进行监测和管理,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App查询家庭耗电记录。此外,黄浦区在虚拟电厂平台中增加低碳社区应用板块,展示社区碳排放排名和低碳知识内容,以“碳普惠”形式激励居民参与节能降碳行动。

  截至目前,黄浦区的居民虚拟电厂已累计接入用户超300户,接入用电设备超900个,总接入容量超600千瓦,在夏季高温天需求响应试验中累计成功调节电力负荷超过100千瓦。

  要想实现“零碳”城市,就需要全过程的节能降碳。在城市生活的末端,垃圾处理一直是环保的大难题。而在碳博会上,记者看到了许多关于废物垃圾处理的新可能。

  在上海城投的展区,一瓶瓶虫子标本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马聪介绍,这些虫子可是城投老港垃圾处理的“功臣”。“它们可以用于处理湿垃圾,每天能帮忙吃掉50吨湿垃圾。”马聪说,虫子的学名叫黑水虻,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除了能吃垃圾,这些黑水虻还能产出昆虫蛋白和虫砂有机肥,不仅降低了湿垃圾处理成本,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在城投展台对面的上实集团展台,也出现了黑水虻的身影。与城投不同的是,上实集团利用黑水虻来处理药渣和米糠。

  上实展台负责人陈超介绍,一开始,上实是希望利用黑水虻来处理上药的中药渣。经过科研实证发现,农业废物更能帮助黑水虻合成蛋白质,于是便将上实东滩的米糠投入实验,效果果然很好。黑水虻的虫身和虫砂生物价值大大提高,上实展台的黑水虻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米糠是一种常用的农业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用于生产饲料、生物燃料和有机肥料等。而上实东滩的米糠在经过处理后,成功地用于了黑水虻的处理中。

  目前,上实集团正计划利用黑水虻生产专业犬粮和蛋白类饲料,用于喂养上实服务项目的工作犬。同时,虫砂也可以用作有机肥料,返还东滩作为生态肥料。陈超表示:“上实集团在跨产业项目方面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通过跨产业合作,我们实现了真正的循环利用。这也是我们对无废城市和低碳环保的一种探索”。上实集团一直以来致力于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实践。利用黑水虻生产饲料,不仅能够解决犬只饲料的问题,还能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