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9% 虹口143街坊旧改生效 三位阿姨用油画记录下弄堂曾经的记忆
在20世纪50年代,韦阿婆家的最初建筑是竹墙草屋,是一座“滚地龙”建筑。到了60年代,这座建筑被改进为用竹子、木板和碎砖头搭建的棚屋。我和我的弟弟都在这里出生并长大。
20世纪70年代,张惠妹插队返沪,与母亲挤在16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那时,她结识了一个男孩,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计划结婚。然而,房子不够住,使得张惠妹不得不寻找解决方案。于是,她决定往楼上翻建了二层。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她的儿子要结婚了,而房子还不够大。于是,她不得不再次往上翻建,建了第三层。如今,这老房子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墙壁都已经被“酥”得无法承受重量,一碰就会掉渣。
张惠妹阿姨的家是一个小小的房间,她和她的丈夫以及他们的儿子和女儿住在这里。尽管空间非常有限,但是张惠妹阿姨和她的家人已经尽力将房间塞满,一张床和一些简单的家具已经占满了整间房。当张惠妹阿姨向上喊话,请求打开房间里的木板时,她的儿媳掀开了木板,让记者得以顺着二楼的木楼梯前往三楼。这里只有一扇木门和两个木楼梯,但是小小一间房却住着三口之家。尽管房间非常狭小,但是儿子一家三口都住得非常舒适。他们的小孙子也十分利索,尽管常常从木楼梯上摔下来,但是他总是充满活力地爬上爬下。
因此,143街坊补偿方案公布后,韦阿婆全家第一时间签约,并一致决定选择货币补偿,希望在附近买一套二手房。“儿子说,买了新房之后,还是我们一家四代人住在一起,也好相互照应。”张惠妹告诉记者。
一边忙着自家签约、找房看房,张惠妹还一边帮忙做邻居们的思想工作。“我和老母亲都是热心人,一直是小区志愿者。我们这里私房多,共有产权矛盾突出,几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跟大家说,政府帮我们改善居住条件是天大的好事,千万不能错过。我们家第一时间签约,也是要给邻居们做榜样!”
“奶奶的手是温热的,说明身体好。”与记者一起来到韦阿婆家时,一进门,“95后”居民区书记程怀远就自然而然地拉起了老人的手。
程怀远是知名高校毕业的选调生,两年前来到143街坊所在居民区任职。尽管从事的社区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同,但他并不畏难,以一颗谦卑的心,很快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刚来的时候就听说143街坊要旧改,领导也让我们做好准备。”小程加快走访,把党员家庭、涉老、涉残、涉困等重点人群全部走访到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他还认真学习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解释政策,并利用专业知识,配合经办人员,制作了一个可以自动生成的表格,为每户居民算好补偿收益账,深受居民欢迎。
为了打开居民的“心锁”,虹口区充分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越来越多群众自发参与到旧改工作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监督。143街坊内有位“大平阿姨”。由于家里是私房,兄弟姐妹又多,大家都想多分一点。为了能尽快改善生活,在调解员的协调下,大平多让出一点,其他兄弟姐妹平衡一点,赶在奖励期完成了签约。她不忘现身说法,帮助有同样家庭矛盾问题的居民尽快化解矛盾。
弄堂里窄小的一线天、斑驳破旧的老屋、庞杂的架空线、坐在板凳上闲聊的老老小小,而远处是瑞虹新城拔地而起的高楼……
143街坊的典型画面,被一幅油画永远留了下来。这幅油画的作者是三位“50后”阿姨,她们是上海老年大学油画班的学员。其中,楼小玉是虹口嘉兴路街道居民,吕水珍和章伶俐则来自黄浦和徐汇。
吕水珍告诉记者,143街坊这幅油画她们创作了一周多,从讨论结构、构图、打好素描稿、最后上色,为了呈现真实的效果,修改了无数次。
在油彩的笔笔叠加下,三位“50后”阿姨脑海中的老虹口、老上海的记忆变成了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油画作品。在嘉兴路街道和瑞鑫居委会的支持下,每个星期五,居委会都会专门腾出一片地方,邀请三位阿姨到这里的“画室”里进行创作。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她们在这个小天地里创作了30幅以“上海旧时光”为主题的画作,展现出了上海弄堂里的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在这个画室里,阿姨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着老上海的生活场景,如弄堂里的喧嚣、石板路上的行人、报摊上的报纸、以及小商店里的商品。她们以油彩的浓淡、色彩的搭配,将记忆中的情景重新呈现出来,让观赏者能够感受到老上海的热闹和独特韵味。
吕水珍表示,城市正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未来的世代可能会忘记过去城市的外观。因此,我们希望用我们的油画记录下弄堂曾经的风貌,并告诉孩子们:“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 1.打造开放合作的“灯塔”项目 让各方人员包括研发者和资本提供者都参与进来
- 2.打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市场规模与市场接近度等方面协同推进
- 3.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共谋共促创新发展
- 4.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
- 5.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 6.秋分早晨上海最低气温在19℃—21℃ 是三个多月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
- 7.第二届千年古镇(松江泗泾)龙舟邀请赛在泗泾古镇水域举行
- 8.30余名国际企业家齐聚上海 在上博东馆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 9.第五届普陀人才节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 10.“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11.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分会场亮灯仪式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举行
- 12.上海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
- 13.2024年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将逐步在全网车站、车厢内更新
- 14.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
- 15.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16.去年部分市咨会成员们提出的建议已经逐步实现
- 17.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 18.“全球智慧聚宝盆伴上海发展”——访铁狮门公司高级顾问夏冠东
- 19.“上海出品”《何以中国》《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双双斩获“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
- 21.上海将做好“1+1+6+X”绿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22.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境内 强度等级已降至热带低压
- 23.上海创自1978年有完整小时降水观测资料以来最大的6小时降水量
- 24.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 25.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行
- 26.上海市公安局海外人才直联平台正式启用 提升强化国际人才集聚效应
- 27.上海首次由五个新城联动举办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 28.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 29.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选手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海聚英才”带来的改变
- 30.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
- 31.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市开幕
- 32.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将作为上海全新的自主品牌自行车赛事在五个新城设赛段举行
- 33.第五届“观澜论坛”在浦东新区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
- 34.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
- 35.上海各区组织不少于7天的集中役前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欢送新兵活动
- 36.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
- 37.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新建站——上海松江站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 38.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将于9月28日至9月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办
- 39.上海将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 40.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