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去年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多年不见的狗獾现身

时间:2024-07-09 09:43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广播网       返回首页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一种叫做“猹”的动物,是家乡人用来形容夜晚低声细语的声音。这个动物会在夜间偷偷地咬瓜。有些人认为,猹在《故乡》中可能指的是狗獾、刺猬或它们的后代。

  由于城市迅速发展,适合狗獾生存的环境逐渐破坏甚至消失,这种动物现在很难在野外出现。去年,上海市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最近,长宁区传来好消息,多年没有出现的狗獾出现在当地。

  走了十几米,踩着雨后湿滑的落叶和泥土,从泵闸平台走到陆家浜西南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周其云停下来,指着竹林深处墙根下的洞口说:“这里是小家伙们经常出入的地方,附近还有其他类似的洞口。”

  2022年的11月,一个居民凌晨两三点回家时,绿化带里钻出来一只动物,头像狐狸,尖尖的,却有一只“猪鼻子”,左右眼各有一道纵向的黑色“迷彩”,比野猫大一点,但肯定不是野狗。次日,惊魂未定的她找到小区花园的主理人周其云,恳求确认下这是什么物种,以后走夜路心里有个底。

  翻查了20多个小时的小区监控视频后,周其云发现了蛛丝马迹,顺着这种动物出没的区域和时间倒推,摸索到了陆家浜西南岸,并从泵闸工作人员的口中确认了它的存在,他们手机里有照片,还多次发现埋在植物下方当肥料的死鱼烂虾被刨出来吃了个干净。

  在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专家肯定地说出了它的名字——狗獾,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

  今年4月26日深夜至4月27日凌晨,布设在狗獾洞口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到了珍贵的画面,一只狗獾在反复试探后,钻出洞穴,用鼻子四处嗅探,并不时将头拱入落叶堆中觅食。它的身后,另一只狗獾显得十分羞涩,只是好奇地向外张望,却迟迟不敢离开洞穴。

  “目击过的人认为这一带的狗獾有三四只。”周其云坦言,因为狗獾主要在深夜至凌晨出没,目击记录十分有限,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调查。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狗獾把陆家浜西南岸一些中空的墙洞和假山改造成了“卧室”。

  据悉,一些志愿者已经开始奔走,呼吁不要填补这些墙洞、山洞,为狗獾保留生命通道。

  对于这些狗獾的来源,目前专家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区域范围内从未有狗獾记录,怀疑是人工繁育环境下的逃逸体或人为放养;有的认为,此前没记录不代表不存在,它们可能长期“潜伏”,近年因环境变化等因素,活动范围发生改变后才与人有了交集;还有的认为,不排除这些狗獾是从生境优渥的上海动物园一带,沿着新泾港、陆家浜及周边绿地等生态廊道扩散至此地。

  上海曾是狗獾的栖息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狗獾广布于松江、金山、奉贤、青浦、嘉定等郊区,但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导致适宜栖息之地大幅消失、破碎化严重,以及被视为害兽被人为捕杀等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海野生狗獾的数量不断减少。

  2007年底,市林业局启动“上海地区獾类现状调查及生态恢复”项目,调查发现在嘉定、松江、金山、奉贤4个区有狗獾洞巢分布。可惜的是,2009年再调查时,此前发现的部分狗獾洞巢已遭人为毁坏。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除了东佘山、西佘山、奉贤庄行等地有狗獾出没的记录外,上海其他地区很少有狗獾的身影。

  采取有效措施恢复上海野生狗獾的种群数量,对保护上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修复生态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市林业局、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奉贤区林业站和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成了专题项目组,联合开展狗獾保护和研究工作。

  目前,上海已建成一个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通过引入、圈养、放归,结合栖息地的改造,狗獾的野外种群得到了发展,已连续多年助养繁殖成功,小獾成活率逐年提高。但专家强调,如果狗獾想在上海郊区完全恢复种群,至少需要500只相应的个体,而目前数量不足百只。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珉日前表示,长宁区记录到的这几只狗獾仍然存在许多谜团需要解开。不过,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狗獾和它们赖以为生的生境非常脆弱。如果再增加几只狗獾或者当地食源变得稍微软弱,平衡就会打破,对它们造成不可逆转的威胁。因此,陈院士希望社会各界能够默默关注和关爱这些狗獾,即使不打扰它们,这也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方式。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适应力强的野生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不得不选择与人类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这些野生动物进城的行为被称为“野生动物进城”,已经在上海市松江区、青浦区、闵行区等地的社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典型代表是已经在这些地区扎根的貉。与野生动物相处需要克制和相敬如宾,但同时也需要在城市建设中适当留白。陈珉呼吁,在城市中应当留下一些“抛荒地”,减少人类的干预,将营造权归还给自然。通过减少硬质地面、驳岸的建造,改用土路、石子路和平缓的生态驳岸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沃土。这些措施的实践证明,野生动物进城与人类和谐共处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让城市和自然共同发展。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