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去年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多年不见的狗獾现身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一种叫做“猹”的动物,是家乡人用来形容夜晚低声细语的声音。这个动物会在夜间偷偷地咬瓜。有些人认为,猹在《故乡》中可能指的是狗獾、刺猬或它们的后代。
由于城市迅速发展,适合狗獾生存的环境逐渐破坏甚至消失,这种动物现在很难在野外出现。去年,上海市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最近,长宁区传来好消息,多年没有出现的狗獾出现在当地。
走了十几米,踩着雨后湿滑的落叶和泥土,从泵闸平台走到陆家浜西南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周其云停下来,指着竹林深处墙根下的洞口说:“这里是小家伙们经常出入的地方,附近还有其他类似的洞口。”
2022年的11月,一个居民凌晨两三点回家时,绿化带里钻出来一只动物,头像狐狸,尖尖的,却有一只“猪鼻子”,左右眼各有一道纵向的黑色“迷彩”,比野猫大一点,但肯定不是野狗。次日,惊魂未定的她找到小区花园的主理人周其云,恳求确认下这是什么物种,以后走夜路心里有个底。
翻查了20多个小时的小区监控视频后,周其云发现了蛛丝马迹,顺着这种动物出没的区域和时间倒推,摸索到了陆家浜西南岸,并从泵闸工作人员的口中确认了它的存在,他们手机里有照片,还多次发现埋在植物下方当肥料的死鱼烂虾被刨出来吃了个干净。
在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专家肯定地说出了它的名字——狗獾,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
今年4月26日深夜至4月27日凌晨,布设在狗獾洞口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到了珍贵的画面,一只狗獾在反复试探后,钻出洞穴,用鼻子四处嗅探,并不时将头拱入落叶堆中觅食。它的身后,另一只狗獾显得十分羞涩,只是好奇地向外张望,却迟迟不敢离开洞穴。
“目击过的人认为这一带的狗獾有三四只。”周其云坦言,因为狗獾主要在深夜至凌晨出没,目击记录十分有限,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调查。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狗獾把陆家浜西南岸一些中空的墙洞和假山改造成了“卧室”。
据悉,一些志愿者已经开始奔走,呼吁不要填补这些墙洞、山洞,为狗獾保留生命通道。
对于这些狗獾的来源,目前专家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区域范围内从未有狗獾记录,怀疑是人工繁育环境下的逃逸体或人为放养;有的认为,此前没记录不代表不存在,它们可能长期“潜伏”,近年因环境变化等因素,活动范围发生改变后才与人有了交集;还有的认为,不排除这些狗獾是从生境优渥的上海动物园一带,沿着新泾港、陆家浜及周边绿地等生态廊道扩散至此地。
上海曾是狗獾的栖息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狗獾广布于松江、金山、奉贤、青浦、嘉定等郊区,但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导致适宜栖息之地大幅消失、破碎化严重,以及被视为害兽被人为捕杀等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海野生狗獾的数量不断减少。
2007年底,市林业局启动“上海地区獾类现状调查及生态恢复”项目,调查发现在嘉定、松江、金山、奉贤4个区有狗獾洞巢分布。可惜的是,2009年再调查时,此前发现的部分狗獾洞巢已遭人为毁坏。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除了东佘山、西佘山、奉贤庄行等地有狗獾出没的记录外,上海其他地区很少有狗獾的身影。
采取有效措施恢复上海野生狗獾的种群数量,对保护上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修复生态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市林业局、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奉贤区林业站和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成了专题项目组,联合开展狗獾保护和研究工作。
目前,上海已建成一个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通过引入、圈养、放归,结合栖息地的改造,狗獾的野外种群得到了发展,已连续多年助养繁殖成功,小獾成活率逐年提高。但专家强调,如果狗獾想在上海郊区完全恢复种群,至少需要500只相应的个体,而目前数量不足百只。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珉日前表示,长宁区记录到的这几只狗獾仍然存在许多谜团需要解开。不过,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狗獾和它们赖以为生的生境非常脆弱。如果再增加几只狗獾或者当地食源变得稍微软弱,平衡就会打破,对它们造成不可逆转的威胁。因此,陈院士希望社会各界能够默默关注和关爱这些狗獾,即使不打扰它们,这也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方式。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适应力强的野生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不得不选择与人类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这些野生动物进城的行为被称为“野生动物进城”,已经在上海市松江区、青浦区、闵行区等地的社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典型代表是已经在这些地区扎根的貉。与野生动物相处需要克制和相敬如宾,但同时也需要在城市建设中适当留白。陈珉呼吁,在城市中应当留下一些“抛荒地”,减少人类的干预,将营造权归还给自然。通过减少硬质地面、驳岸的建造,改用土路、石子路和平缓的生态驳岸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沃土。这些措施的实践证明,野生动物进城与人类和谐共处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让城市和自然共同发展。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 1.打造开放合作的“灯塔”项目 让各方人员包括研发者和资本提供者都参与进来
- 2.打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市场规模与市场接近度等方面协同推进
- 3.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共谋共促创新发展
- 4.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
- 5.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 6.秋分早晨上海最低气温在19℃—21℃ 是三个多月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
- 7.第二届千年古镇(松江泗泾)龙舟邀请赛在泗泾古镇水域举行
- 8.30余名国际企业家齐聚上海 在上博东馆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 9.第五届普陀人才节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 10.“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11.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分会场亮灯仪式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举行
- 12.上海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
- 13.2024年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将逐步在全网车站、车厢内更新
- 14.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
- 15.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16.去年部分市咨会成员们提出的建议已经逐步实现
- 17.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 18.“全球智慧聚宝盆伴上海发展”——访铁狮门公司高级顾问夏冠东
- 19.“上海出品”《何以中国》《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双双斩获“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
- 21.上海将做好“1+1+6+X”绿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22.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境内 强度等级已降至热带低压
- 23.上海创自1978年有完整小时降水观测资料以来最大的6小时降水量
- 24.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 25.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行
- 26.上海市公安局海外人才直联平台正式启用 提升强化国际人才集聚效应
- 27.上海首次由五个新城联动举办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 28.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 29.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选手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海聚英才”带来的改变
- 30.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
- 31.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市开幕
- 32.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将作为上海全新的自主品牌自行车赛事在五个新城设赛段举行
- 33.第五届“观澜论坛”在浦东新区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
- 34.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
- 35.上海各区组织不少于7天的集中役前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欢送新兵活动
- 36.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
- 37.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新建站——上海松江站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 38.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将于9月28日至9月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办
- 39.上海将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 40.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