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与合作者首创以纳米材料开发了人工视网膜

时间:2024-08-06 10:17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广播网       返回首页

  全球视觉损伤的人口数量大约为1.6亿人,其中40%与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凋亡有关。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说明了许多人受到视觉损伤的严重影响。不过,好消息是,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与合作者首创了一种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人工视网膜。这种人工光感受器密度远高于人眼视网膜光感受器,而且不需要任何供电设备。这意味着,它可以在不依赖外部电源的情况下,有效修复人体视觉功能。张嘉漪团队通过对生物启发的灵感,利用纳米技术,设计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光感受器。

  这里提到的中心脑机接口的代表性成果只是其中的一个。目前,严肃医疗是脑机接口最适合实现的场景。为了满足医疗健康迫切的需求,中心以医疗健康的紧迫性为依据,搭建了垂直领域成果转化平台,并启动了多个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

  可以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复旦大学脑功能中心酝酿筹备的历程。在这个领域,复旦大学投入了4亿元,建设了一流的脑机交互与脑智融合研究平台。该平台拥有国内首家11.7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可以实现小动物的活体磁共振成像和脑功能成像等。此外,全球仅有四台、亚洲只有一台的强梯度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也可以在复旦大学的研究平台中使用,它能够揭示人体脑内部白质神经纤维通路。复旦大学脑功能中心的影像平台结合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脑和认知功能监测与干预平台,可以实现微米级别、毫秒时长的“看得细、看得准、看得多、看得远”。此外,该中心还构建了抑郁、脑卒中和自闭症等多维度信息脑功能数据库,并且与英伟达和华山医院等研发了智能脑机交互神经调控软件平台。复旦大学脑功能中心的投入和努力使得该中心在脑功能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它的研究成果也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