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江南经济的归有光

时间:2023-08-16 20:54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广播网       返回首页
  阅读归有光的著作,不难发现有不少篇章涉及经济发展,字里行间可见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的真知灼见。

  他在《送昆山县令朱侯序》中说道:“江南诸郡县,土田肥美,多粳稻,有江海陂湖之饶。然征赋烦重,供内府,输京师,不遗余力……富家豪民,兼百室之产,役财骄溢,妇女、玉帛、甲第、田园、音乐,拟于王侯。故世以江南为富,而不知其民实贫也。”他认为,世人均以为江南因农耕而富庶,但不知道的是,由于过重的赋税与奢靡的生活方式,老百姓依然贫穷。

  明代江南经济,出现了三类人群的分化:一类是资累巨万,第二类是自给自足,第三类则是家无寸土。归有光在著作中列举“世耕于马鞍山之阳”的陈氏、“居昆山之大慈”的张翁、“徙昆山之真义里”的魏氏,分析了他们致富的过程,全都是“家世孝弟力田”“以耕农为业”“力穑致富,甲于县中”。这些人集中土地经营,雇佣了长工、短工、忙工,并注意改善水利土壤,家族亲人间也相互协作,经营时具有很好的商业头脑和管理水平,“治数千亩如数十亩,役属百人如数人”,在地主中可算是佼佼者。

  归有光对于雇佣劳动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也给予了关注。他在《周子嘉室唐孺人墓志铭》中记载,周氏“与孺人耕田常数百亩,孺人日馌百余人”。周氏夫妇每天往田头给百余人送饭,可见他们经营规模不小。

  当时江南农村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业,也有人从事副业生产。归有光的一位朋友吴纯甫,“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益厌世事,营城东地,艺橘千株,市鬻财自给。”这位吴纯甫能拥有上千株橘树,可谓资产不菲。

  而对于位于昆山东部的嘉定,由于归有光长期在安亭世美堂设馆授徒,培养了无数学生,所以对当地的棉花种植也十分熟悉,故留下了“田土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土人专事纺织”的文字记载。

  归有光自己虽并不参与经济活动,但始终坚持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写成文章,向当政者提出中肯合理的建议。比如对于水利的思索,他就比同时代人想得深远。他的著作中论及水利的篇目,有《水利书序》《水利论》《三江图序说》《论三区赋役水利书》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水利论》,探讨了如何防治吴中水患。他在文章一开始就指出,治吴中水患者“皆莫得其源委”。源委是何呢?他在文中从吴中水患的现状和治水历史两方面进行了作答,他说,吴中水患的现状是“松江日隘”“海口遂至湮塞”,而这恰恰是“治水之过”,根本就没有治好。他认为,治太湖水患,应重点治松江(即吴淞江)河道,因势利导,才能费力少而收效大。

  明隆庆三年(1569),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期间,他数次冒雨察看水灾,并在灯下阅读归有光《水利论》《论三区赋役水利书》《水利后论》等文章,从内心认同了归有光的建议,很快向朝廷呈报了关于疏浚吴淞江的奏疏,同时向**河漕的工部尚书兼右付都御史朱镇山写信,申述观点。与此同时,夜以继日地筹划着吴淞江疏浚工程。在海瑞主持下,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吸引苏、松一带的灾民共同来上工修江,使疏浚工程很快就得以完成,且大见成效。清乾隆六年(1741)上任的昆山县令丁元正,对此评价极高:“其(归有光)所著《三江》《水利》等篇,南海海公用其言,全活江省生灵数十万。”

  归有光笔下的江南农村经济,写得具体而又形象,即便是在四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从细部入眼研究江南经济的方式,仍值得我们学习。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