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新疆与新疆文学 在上海 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已连续举办12年

时间:2024-06-08 08:13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广播网       返回首页

新疆代表性作家刘亮程去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本巴》在出版之前就已经备受关注。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播出,不仅文学圈内的人开始讨论新疆和新疆文学,连非文学圈的人也开始对新疆产生兴趣。薛舒,上海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对“新疆热”并不感到意外。他说,“作为文学从业者,我对这些作家和作品非常熟悉,所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播出并不会让我感到惊讶。”。

五月七日,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了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原著的迷你剧集《我的阿勒泰》。这部剧集一经播出,就带动了《我的阿勒泰》原著的热销,使得李娟系列作品的销售热潮再次掀起。据花城出版社介绍,《我的阿勒泰》在一个月内销量突破了六十大万册,日最高销量更是达到了五万册。这一成绩不仅展示了该剧集的成功,也彰显了李娟作为新疆作家的实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阿勒泰成为了旅游界最受欢迎的目的地之一。根据上海市文旅局的消息,上海将开通直飞阿勒泰的航线,每周执行三班。这个消息引起了许多上海市民的关注,他们计划在暑期前往阿勒泰享受长途旅行。廖忆是一位80后的旅行者,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已经把定位地址改成了“心在阿勒泰”。在她看来,阿勒泰和李娟的作品,“打在了年轻人的心巴上”。阿勒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被誉为“天上人间”,拥有壮丽的山脉、湖泊和草原。这里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除了自然景观,阿勒泰还有许多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

“一个被文学塑造和书写过的地方,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5月末刚被授予“新疆文化旅游宣传大使”的新疆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刘亮程说。

对很多人来说,新疆是天然的“诗与远方”。在刘亮程看来,“被诗歌、散文等书写过的花朵、草原、天空、大地以及人间岁月,带着文学中无限的想象。一块被文学书写过的土地是一种远方,是有天空和梦想的。新疆就是这样一块被优秀文学所塑造的地方。”

“其实,一直有一个文学中的新疆,这个新疆在《山海经》中、在西王母传说及相关文化传奇中,在那些历代书写新疆的游记、笔记、诗文中,当然也在史诗《玛纳斯》《江格尔》中,在《福乐智慧》中,尤其在各种小说、诗歌、散文中。”刘亮程说。

“来自新疆的写作者有一个特点或者说地域现象,那就是写诗的多,散文其次,小说反倒是少数。”今年5月,上海作协迎来第十二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的20名学员。薛舒观察到,每年来到上海的新疆作家无形中验证了李娟的散文所写,“在广袤的地貌环境下,写作对自然的体验和感受力可能特别强,这是城市中比较缺少的。”

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已连续举办12年,“新疆作家对创意小说课程很感兴趣,每年名额都很抢手。今年这届学员,谈到刘亮程的《本巴》、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都很自豪。”这几天,新疆作家正在绍兴、杭州、南京、苏州等地展开江南采风之旅,薛舒期待,江南人文风景能与新疆写作者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出一个地方的特色,展现出当地的审美、艺术——不光人与人之间有故事,人与自然的故事也是故事——这样的故事,就会被大众认可。新疆的文学跟歌舞一样,很有表现力。”

在最近两届茅盾文学奖连续以《捎话》《本巴》进入最后角逐的刘亮程,最早也以散文写作震动文坛。上世纪90年代,他出版《一个人的村庄》,其中多篇被选入中学课本。有读者拿着《一个人的村庄》去新疆西北部的沙湾市寻找书里那个叫黄沙梁的村庄。“黄沙梁村有我生活的现实基础,但村庄的名字是我虚构的。尽管找不到这个村庄,但他们会找到新疆,找到沙漠、戈壁,找到遥远的、可以看到完整地平线的北疆大地。这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对读者、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刘亮程看来,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力可能不同于短视频、不同于其他媒介,但是更持久。

一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让李娟“火”出了圈。剧中的“李文秀”与李娟有几分相似?这是很多观众好奇的。《我的阿勒泰》收官后,李娟在乌鲁木齐郊外进行了一场直播对谈,这是她难得的公开访谈。

其实,在电视剧爆红之前,李娟在文学圈早已是一个传奇。董宇辉的直播间也曾推荐过李娟的作品。

平日里,作品之外的李娟是“沉默”的。她停用了朋友圈,“半年可见”的微博内容空空,读者或许偶尔会在抖音刷到她直播分享日常,包饺子、修家具、织衣服、遛狗……生活气息满满。

李娟这个名字极其普通,不过,她的作品有很高的辨识度,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曾评价她的文字“一眼就能认出来”。《我的阿勒泰》是李娟的代表作之一,2010年,写作已逾十年的李娟出版了《阿勒泰的角落》,一年后,这本书的延长线《我的阿勒泰》问世。李娟的公众号和微博都以“阿勒泰”为前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李娟和阿勒泰互为“代言人”。正如有评论说,阿勒泰,是文学和剧集未署名的“主创”。

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李娟,少年时跟随母亲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高中辍学后,她帮助母亲经营小卖部,干过车工、服装厂工人,兼做裁缝,与牧民一起转场,这些都成为她的写作素材。评论家岳雯在《创造自我——李娟论》中这样指出,“鉴于李娟的作品几乎都是围绕着她的生活而展开,我们对她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作品)护封上的简短介绍。她将她的生活和盘托出,由此,我们了解她巨细无遗的生活、她的家人,乃至于她观察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式。简言之,在阅读李娟散文的过程中,我们是在阅读李娟这个人。”

“电视剧在没有太多起伏情节的情况下被大众接受,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薛舒说,“不过,作为读者还是稍微有一点不满足。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发现与自然之间的独特关系,在与孤独的相处中,与自然妥协的同时,爱上了自然。这种尖锐环境下的审美、内心的豁达,在电视剧中有所表现,但文字的丰富度更高、更传神,更能抓到人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悟到‘你要觉醒的是什么’。”

近年来,影视改编将越来越多目光投向严肃文学,《人世间》《繁花》等收视口碑双赢的剧集折射出观众对影视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的更高期待。“成功的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是互相成就的过程。《我的阿勒泰》通过影视改编,文学的生命力得以延展,同时也将新疆美好的生活图景展现给更多人。”张懿说。

“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近年来,随着热播剧的热度,跟着剧情去旅行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不同城市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景色,让一部剧带火了一座城。以《去有风的地方》为例,这部电视剧让原本就风景秀丽的大理吸引了更多的文艺青年前来游玩。而海派风情摇曳的《繁花》则让黄河路、和平饭店成为了热门的打卡地。热播剧的取景地频频“出圈”,影视IP与文旅“双向奔赴”,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的重要价值。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仅要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演员表现,还需要通过独特的取景地,展现出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旅游热情。

对口援疆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自上海援疆工作开始,已经有多年的经验。此外,上海作协与新疆作协共同举办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也已经多年。这些举措旨在促进不同地区、民族和不同习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的阿勒泰》这本书是对新疆地区特别好的宣传,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这本书也展示了当地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文化感染力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