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谍战题材话剧《向延安》即将在“七一档”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在上海连演6场收获好评后,海派谍战题材话剧《向延安》即将在“七一档”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该剧目由著名导演李学政执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巧妙运用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入挖掘,成功地将一个红色故事搬上了舞台,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日前,该剧在沪举行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主流作品找到与年轻观众的共情点,进而实现“双向奔赴”,《向延安》是个值得剖析的样本。《向延安》通过展现一个年轻人在延安的正确人生选择,以及一个老年人在延安的迟疑与挣扎,向观众展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剧中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情节紧凑,舞美效果精美,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胡晓军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对主创团队“消减剪刀差”的努力印象深刻。他认为,原创话剧一直以来强调寓教于乐,观众也大多希望先乐后教。因此,消除这种剪刀差,实现教乐共融同生,有望成为主旋律话剧新质文化生产力的突破口。这种剪刀差的存在让话剧在传达教育意义的同时,往往会让观众感到无聊或者枯燥。而消除这种剪刀差,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话剧的教育意义和娱乐性的平衡,使得观众在欣赏话剧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胡晓军认为,实现教乐共融同生的话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向延安》这部戏剧为观众带来了许多新的体验和欣赏。首先,这部戏不再是传统的谍战剧,而是一部更加关注人性、文化和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作者海飞擅长撰写谍战剧,但在这个剧中,他重点探讨了人性和情感,将谍战元素与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相结合。其次,《向延安》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英雄不仅仅是凭借出色的战斗技巧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注重描绘人性中的真实和复杂。这种不模式化的英雄形象,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主角姓‘向’,向往延安,而延安又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实际上是心中的灯塔,是理想,是目标,是信仰。《向延安》塑造了一个非典型、成长型的英雄形象,使我们认识到,讴歌伟大、敬仰崇高,也可以这样表现。”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戴平表示,《向延安》“让观众能看懂,而且觉得好看”。
“整台戏给我一种超乎期待的感觉。”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说,《向延安》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一反红色题材创作中的宏大叙事方法,而是从平民化、个体化的视角出发叙述故事。“人物的私人空间和当时社会的公共空间之间发生碰撞,让观众看到人物的变化及其意义。所谓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或与时代浪潮融合,或被历史巨浪击碎,都着重人性层面,非常真实和自然。整个故事围绕小人物向金喜展开,能引发观众的共情与思考。”
“《向延安》是一部有红色底蕴和海派特色又具艺术感染力的主旋律佳作。”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原理事长、秘书长郦国义说,出品方对剧目的成功运作,使这部佳作通过市场呈现了更好的主流文化价值。
“从买节目到做节目再到卖节目,东艺的‘三部曲’把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很好地融合。在制作出品上来说,剧院变成主力军,具有独特的产业链优势。”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说。
“《向延安》是一部充满上海历史文化气息的话剧,在‘光荣之城’上海首演,特别有意义。”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顾问沈伟民同样认为,东艺制作出品值得行业关注,“大力彰显上海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同时,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通过对演出市场的冷静判断和大胆拓展,努力追求‘又红又火’的创作”。
“既相中《向延安》原著的红色主题,又兼顾当下市场需求,既看到作品的宏大历史叙事,又发现其中个体的命运书写,看到作品中洋溢着的青春、信仰、理想、人性等关键词,体现了出品方选材的眼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人李胜英说。
“《向延安》以独特视角反映了‘选择’这一人生命题。这一点特别能让普通观众感同身受,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正义的事业。”评论家方家骏说,东艺制作出品模式是对当下艺术生产模式的有益补充,“在国有院团的一系列创作之外,我们需要新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来创造舞台艺术精品”。
东艺制作出品的几部作品都是“剧组式”的,而非“院团式”的。这些作品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创作,将多个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以呈现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其中,话剧《向延安》是又一部力作,通过大背景、大时代下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结合,人性光芒和信念光辉的结合,展现了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表示,话剧《向延安》巧妙应用了多种戏剧手段为红色题材服务,从商品、作品到精品,走出了一条进阶之路。这部话剧不仅发挥了演员的表演实力,更通过舞美、音乐、灯光等艺术元素的点缀,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整部戏的呈现,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经典之作。
话剧《向延安》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出品,解放日报社联合出品。该剧已经在上海首演,并将于6月28日至7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连演4场。下半年,该剧将从上海出发进行巡演,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 1.打造开放合作的“灯塔”项目 让各方人员包括研发者和资本提供者都参与进来
- 2.打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市场规模与市场接近度等方面协同推进
- 3.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共谋共促创新发展
- 4.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
- 5.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 6.秋分早晨上海最低气温在19℃—21℃ 是三个多月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
- 7.第二届千年古镇(松江泗泾)龙舟邀请赛在泗泾古镇水域举行
- 8.30余名国际企业家齐聚上海 在上博东馆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 9.第五届普陀人才节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 10.“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11.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分会场亮灯仪式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举行
- 12.上海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
- 13.2024年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将逐步在全网车站、车厢内更新
- 14.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
- 15.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16.去年部分市咨会成员们提出的建议已经逐步实现
- 17.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 18.“全球智慧聚宝盆伴上海发展”——访铁狮门公司高级顾问夏冠东
- 19.“上海出品”《何以中国》《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双双斩获“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
- 21.上海将做好“1+1+6+X”绿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22.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境内 强度等级已降至热带低压
- 23.上海创自1978年有完整小时降水观测资料以来最大的6小时降水量
- 24.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 25.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行
- 26.上海市公安局海外人才直联平台正式启用 提升强化国际人才集聚效应
- 27.上海首次由五个新城联动举办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 28.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 29.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选手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海聚英才”带来的改变
- 30.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
- 31.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市开幕
- 32.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将作为上海全新的自主品牌自行车赛事在五个新城设赛段举行
- 33.第五届“观澜论坛”在浦东新区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
- 34.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
- 35.上海各区组织不少于7天的集中役前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欢送新兵活动
- 36.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
- 37.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新建站——上海松江站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 38.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将于9月28日至9月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办
- 39.上海将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 40.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