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

时间:2024-11-03 08:58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作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精心研制的一颗尖端空间科学卫星,因其核心科学目标紧密围绕黑洞、引力波等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密切相关的重要科学预言,故被命名为“爱因斯坦探针”。近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又称“天关”卫星)的在轨交付仪式及成果发布会隆重举行,地点设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此次盛会上,“天关”卫星成功展示了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批重要科研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于2011年启动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该专项致力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科学卫星,其中“悟空”号、“墨子号”等卫星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代表,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领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此过程中,“天关”卫星作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向时域天文学领域,承担起发现型X射线天文探测的重任,为我国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关”卫星利用软X射线这一新的监测窗口,开展高灵敏度实时动态时域巡天监测,旨在发现和探索宇宙中的X射线暂现源和爆发天体,并发布预警以引导其他天文设备进行后随跟踪观测。卫星自2024年1月发射起,至今已成功探测到60例确定的暂现天体,上千例暂现天体候选体,以及480多例恒星耀发,探测到上百例已知天体的爆发,向国际天文界发送了100多条天文警报,引导了国际上地面和空间多波段设备的后随观测。

  4月8日,“天关”卫星发现一例暂现天体,并探测到其X射线伴随有一次强烈和短暂的爆发。该暂现天体的光谱和光变性质与迄今所观测到的任何一类已知天体均不完全相符,在丰富研究者对宇宙中的暂现源族群和极端物理过程认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30日在线发表,这是研究团队首篇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空间科学卫星工程总指挥丁赤飚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卫星首席科学家与工程“两总”、工程各大系统承担单位相关负责人及代表70余人参加了会议。

  卫星系统总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永合,近日完成了对“天关”卫星在轨测试的全面总结报告。同时,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揭晓了“天关”卫星在轨运行期间所取得的首批重要科学成果,并对“天关”卫星的命名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详细解释。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及办公厅的负责人共同主持。在丁赤飚等参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相关单位成功签订了卫星在轨交付使用证书及委托书,标志着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科研机构投入使用。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