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近日,刘海粟美术馆隆重举行了“百年墨韵——刘海粟书法艺术展”的开幕式。此次展览展出了200余件作品,创下了刘海粟美术馆自成立以来举办的刘海粟书法主题展览之最,亦是目前为止展示刘海粟书法作品规模之最。

最震撼人心的,并非仅仅是规模宏大,更是刘海粟在百年人生历程中,如何巧妙地打通书法与绘画、书法与诗歌、书法与中国美术教育之间的传承脉络,实现了创新、创法与创造的完美融合。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总策展人靳文艺如此评价道:“这是一部生动活泼的书法教科书,同时也是刘海粟学习书法生涯中的一部励志篇章。”

此次展览多角度地集中展示了刘海粟大师的杰出作品,全方位、立体化、生动地揭示了刘海粟书法在文化、学术以及现代价值方面的丰富内涵,凸显了中国书法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风采。刘海粟美术馆的所有展馆均被用于呈现这一重量级的展览。

刘海粟出身江南富庶的书香门第,3岁即在母亲怀抱中诵读诗书,5岁开始临帖学画。家学渊源和深厚的江南文化,为他的书法和绘画打下坚实基础。他25岁带艺拜师康有为,后来又遍临各家法帖碑版。历尽千帆之后的“衰年变法”更是令其书法达到人书俱老的忘我境界。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价,刘海粟先生书法造诣深厚,更以画意入书,点画间节奏、韵律、章法、墨气,与画作之跌宕生姿相映成趣。题款之处匠心独运,字字珠玑,错落有致,提按顿挫间尽显大家风范,转折疾涩中浑然天成,字画之间,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彰显出刘海粟对艺术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追求。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说:“刘海粟先生生长的时代,正是从清代阮元、包世臣直到康有为,形成了完整的碑学体系的时代。刘海粟先生完整准确把握住了这一时代艺术发展规律,从篆书入手,兼具商周金文的凝重古朴、汉魏碑刻的刚健厚实和宋元法书的使转流美,不拘泥于一碑一帖,也不囿于某家某派,兼收并蓄终归化为自我,经典传承实为推陈出新。”

本次展览,邀请观众步入刘海粟书法艺术的殿堂。展览分为6个篇章,由6个不同的主题展开叙事。第一篇章“诗书传家、笔歌百年”,讲述刘海粟学习书法的历程;第二篇章“见字如晤、纸短情长”,呈现刘海粟的信札手稿及家书;第三篇章“吐故纳新、蝉蜕龙变”,呈现刘海粟书法艺术的学术分析;第四篇章“四海风云、百年沧桑”,讲述刘海粟的书法与人生;第五篇章“笔耕墨舞、纸上江山”,讲述刘海粟绘画里的书法;第六篇章“沧海一粟、壮丽一生”,讲述刘海粟的艺术人生。

展览囊括了目前刘海粟书法的所有精品力作。刘海粟最长书法手卷《临散氏盘铭》也在展品之列。

展品中还包括《存天阁》匾额,这是康有为为刘海粟的工作室所题写的斋名。这块牌匾见证了康有为与刘海粟的一段师徒情谊。刘海粟非常珍视,一直将其挂在上海美专的工作室,新中国成立以后院系调整,他又把牌匾拿回家,挂在自家画室正对客厅的梁上。对于“存天阁”这个名字,刘海粟喜爱有加,他有一方“存天阁”的章,后来他的艺术随笔文集,也叫《存天阁谈艺录》。

展品《临黄石斋松石图》,背后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这是刘海粟在1937年临摹的明末画家黄道周名作《松石图》。黄道周的原作,刘海粟的临摹,两件作品之间,还蕴含着一段曲折的故事。黄道周的原作曾为刘海粟收藏,他评价这张画是“于风烟无人之境,疏淡高洁”。1937年,上海沦陷。在这个时期,刘海粟的上海美专也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困境,刘海粟多方借贷筹款,仍无以为继。万不得已之时,他忍痛将这幅画卖给了一位广东的朋友。在刘海粟与这张至爱的画作挥手作别之际,他用一整天的时间,把原作临摹下来,也就是观众现场看到的这幅作品。

刘海粟为了救助学校,不惜牺牲个人珍藏品,出售了自己珍藏的画作,这一举动赢得了文化界众多人士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郭沫若、蔡元培、李仲乾、王世杰、王个簃等先生均在此幅《临黄石斋松石图》的跋尾留下了墨宝。

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了刘海粟先生写给妻子夏伊乔女士的5封珍贵书信。这些书信不仅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国大事的深切关怀,对艺术观念的深入探讨,还记录了与亲朋好友的日常交流,涉及家庭琐事。通过这些书信,观众得以一窥这位大艺术家在生活中的另一面。在这些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刘海粟先生对身边琐事的独到见解。他曾吐槽那些慕名而来的粉丝,写道:“每天来人太多,已经感到极度的厌倦,张纪恩前天一大早就来,还带着三个年轻人,那些小青年被我给打发走了。”他还幽默地说:“我又不是熊猫,有什么好看的。”从这些话中,一个立体、丰富、有趣的形象的刘海粟先生跃然纸上,令人不禁为之会心一笑。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