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都市发展网 生活新闻
分享

“虹开发”地块的历史可上溯百年。但更多时候,人们对“老虹桥”的认知追溯至1986年,***批准设立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开发区位列其中。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上海首次试点土地批租制度,也是新中国首个通过国际招标成功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虹桥26号地块”,即如今的太阳广场。

历史曾经在“虹开发”翻开崭新一页。但最早完成开发,意味着最先遇到发展的瓶颈。

目前,虹桥开发区主要楼宇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最老的楼宇始建于近40年前。当时建筑设计的标准、理念、选材和功能与当前有很大不同。此外,楼宇的管理水平也需提升。

这意味着,实施改造不仅面向物理空间更新,更要在业态分布上全面焕新。对楼宇业主来说,在资金投入和租户留存上都有着不小的压力。

创邑在上海先后完成了老码头、愚园路等城市更新项目,但虹桥天都的改造对创邑来说仍是巨大挑战。

难点一是“薄”。建筑进深不到15米,改造中将所有商业和办公动线向北面天山路一侧归拢,靠近居民区的南侧留作过道,为商户和办公空间留出了10—12米的宽度。

难点二是“长”。建筑东西向长度达280米,因而在改造时被分隔成4个小单元,每个单元单独设置垂直电梯厅,并将屋顶原有的弧形花架保留,与其他楼层新建的花园露台相呼应,既节约了拆除成本,也让建筑沿街面绿意盎然,不再沉闷。

此外,老楼改造中经常出现的层高低等“先天劣势”,在虹桥天都的改造中也通过管线的科学排布得以解决。

但物理空间的改造往往只是楼宇更新的第一步,引入哪些业态更考验业主和区域营商部门的智慧。

虹桥天都选择“半商业半办公”业态,一二层多为餐饮、零售商户,三层及以上引入瑜伽、口腔健康等受到周边白领和居民欢迎的业态,增加楼宇活力。

建筑师柳亦春曾表示,城市更新项目中,处理好“人的关系”有时比建筑改造更难。虹桥天都和巴黎春天天山店在改造中都遇到与相邻小区的共处难题,最终通过街道、居民区的协调来完善,项目本身也在更新中做出了示范。

虹桥天都鼓励一层餐饮商户在临街设置向内退界的外摆位,打开沿街面。眼下,这些外摆位在夜间都是热门座位。楼宇更新让周边区域一同繁荣、热闹起来。

发布时间:2025-04-29 07:5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