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近期,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倾情呈现的“茅盾文学奖”系列话剧第四部《生命册》,即将在上海大剧院盛大上演。这部跨越近5小时的话剧,以全景式的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原大地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在这部作品中,每一个小人物的人生轨迹都充满了独特性、复杂性和精彩纷呈。导演宫晓东希望,观众们能通过舞台上的生动演绎,唤醒那些被遗忘的人生密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拥有怎样的人生?他强调:“我们走进剧场,不仅是为了站立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同回顾过去的旅程,更是为了携手展望未来的方向。”

李宣回想起她初次读完《生命册》的那一刻,正值深夜。她从书房缓步走到阳台上,遥望那无边的夜色,心中涌动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情感,忍不住轻声朗诵起艾青那熟悉的诗句:“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首1938年的诗歌,与2015年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生命册》在时空的交汇处产生了共鸣,形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双声部画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部作品,一个以诗的形式,一个以小说的形式,共同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几天后,第二次读完《生命册》的李宣把这本小说带给了她的“师傅”宫晓东,他们之间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段对话。在听到宫晓东回答“难,但值得一试”的那一刻,李宣下定了改编的决心。

李宣此前并不认识李佩甫,她风风火火地赶去郑州,在河南省作协楼下拨通李佩甫的电话,不巧,他当时在台湾讲学,要几天后回。李宣在郑州等着对方回来,她生怕“一错过,李老师就把改编版权给了别人。”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李宣把陕西人艺改编的《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话剧剧照在李佩甫面前排开,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册》的强烈共情,她说自己虽然没有中原农村的生活经验,但是《生命册》写到的乡土家园的失落,个体在城市中的挣扎奋斗和迷惘失落,让她产生了文化的、身份的认同感,所以她迫切地渴望在舞台上分享这些。李宣承认,当时她在李佩甫面前是惶恐的:“我希望李老师能感受到我们主创团队的诚意,因为剧团没有能力提出高价的购买版权费用,我心里没底。”她至今感激李佩甫的厚道,他当时说了句:“不管合作成不成,我先请你们吃顿饭。”席间谈及改编版权费用,他只笑笑,用河南话说:“不要为难。”如今在上海谈起这些,她百感交集:“能想象吗,我们付给李老师的版权费,不够买上海一平方米的房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李佩甫携带着陕西人艺的核心创作团队,踏上了探访黄河岸边七个村庄的旅程。在这片苍茫的黄河两岸,寒风凛冽,天地间一片苍凉。他们跋涉在龟裂的土地上,李佩甫亲自向团队成员传授编织席子的技艺,并深入每家每户,与村民们亲切交谈。他向他们讲述了中原农村房屋建造的独特之处,以及这里的生活与土地之间紧密的联系,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黄土气息。这些源自黄土地的生活碎片、生命点滴,最终以写实的手法,生动地呈现在话剧《生命册》的舞台上。

发布时间:2024-11-12 08:4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