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戏曲艺术,以角色扮演为核心,而人才的培养则是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基石。1996年,我国正式设立了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为青研班,这一举措旨在为京剧艺术培养一批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青研班的招生范围遍布全国,学制为三年。至今,青研班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招生,累计接纳了近300名优秀演员前来深造,为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史依弘,作为首届青研班的杰出学员,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离不开京剧界前辈的悉心指导。她曾有幸向京剧界的泰斗级人物李玉茹、李金鸿等前辈学艺。她感慨万分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真是幸运的,我始终怀着无尽的感激之情,感谢那些老先生们无私的奉献。在他们身上,最为宝贵的品质便是将艺术置于首位,他们从不计较报酬的多少。记得有一次,我在卢文勤老师家中上课,结束得特别晚,卢老师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还会主动给我一些钱,让我打车安全回家,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这些学生深感温暖。”史依弘的回忆充满了对前辈们的敬意与感激。

“传帮带”是戏曲艺术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上海京剧院人才辈出,当下仍活跃着从40后到90后的老艺术家、中生代、年轻演员,年龄跨度50年,每一代人都在帮助后辈成长。

戏曲也是实践性的艺术,只有不断演出才能让青年演员迅速成长。近年来,上海京剧院推出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着力给年轻演员创造演出机会与展示空间,从“青春跑道”“京武会”“上京实力派”等项目,到梅花奖、白玉兰奖等评选,青年演员得到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和演出的平台,促使他们积极挑战自我,迈向艺术成熟阶段。这不仅为京剧院提供了人才储备,还进一步提升了青年演员的艺术实力和影响力。

在“青春跑道”项目中,史依弘给青年演员辅导排练,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悉心指导。她认为培养新人的过程中,老师至关重要,“看录像模仿是学不出东西的,舞台终归要留给年轻人,戏曲的传承马虎不得。”

史依弘深情回忆起自己初入上海京剧院的时光,那时她年仅十七八岁。她感慨万分地说:“那时的学习条件确实艰苦,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们拥有更多资源和优越的学习条件。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需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戏是一场师生共同前行的旅程,老师发现好苗子时会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而学生也必须全力以赴,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当每一场演出的帷幕缓缓降下,观众们恍然大悟时,便会意识到京剧的独特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正如史依弘所言,与京剧相遇,与梅派艺术相知,无疑是人生中的幸运,也为她的人生增添了光彩。对于那些深深陶醉于京剧艺术之美的人来说,这难道不是同样的感受吗?

发布时间:2024-11-12 08:45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