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踏入海上书画馆的正门,首先映入观者眼帘的是悬挂于头顶的“何以海派”木制匾额。此匾额亦揭示了海上书画馆的整体设计理念。

凌利中,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指出:“当谈及上海文化,大众通常更熟悉的是自开埠以来近两个世纪的海派文化。而‘海上书画馆’旨在向公众展示长达两千年的海上书画历史,这也是我们选择‘海上书画馆’而非‘海派’作为馆名的原因所在。”

2021年,上海博物馆成功举办了“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这一展览与2018年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和2015年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上博书画研究领域的“海上三部曲”。

即将开放的海上书画馆分“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潮头/海上风华”四个板块,借“海上三部曲”特展之学术成果,尤在其中“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的学术架构上进一步延展,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

海上书画馆首轮将展出48组61件书画藏品,一级品有10组20件,既有曹知白《清凉晚翠图页》、温日观《葡萄图卷》、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等珍贵展品,还有沈源《冰嬉图卷》、徐光启《行书北耕录残稿之论墨篇页》,以及张琦、项圣谟《尚友图轴》等首次展出的藏品。

元代画家李升的《淀山送别图》距今已有678年,这是目前发现的实景山水画中最早的作品之一,揭示了上海乃至江南地区千年来的山水风情,好比是一幅上海版的《富春山居图》。

它仿佛漫长历史中一个瞬间的定格,让人们认识到一个以前不太了解的上海。

馆内还展示了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书画文物考古中的新的学术成就。

例如,上海嘉定地区的画家马愈创作的画作《畿甸观风图》原先因作者身份无法核实,只得暂时以“无名氏”之名进行展出。后来,经过凌利中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马愈是这幅画的作者。

凌利中提到,这幅画作初看之下与吴门画派领军人物沈周的画风极为相近。鉴于马愈与沈周及其后代有三代交情,且沈周的绘画技艺深受马愈的影响,因此马愈亦被誉为吴门画派的“开山鼻祖”。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