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科普事业,指的是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媒介,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形式,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倡导科学的研究方法,传播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弘扬科学的精神风貌的一系列社会活动。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近期,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颁布实施以来,迎来了首次重大修订,为我国科普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更加全面的法律支持与保障。

科技创新与科学推广共同构成了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双翼。自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我国在科普领域实现了显著的发展,科普服务的效能也在不断提升。

——科普设施布局不断延伸,拉近了科学与大众的距离。科技部最近发布的2023年度科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779个,比2022年增加96个。我国建立了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于一体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科普需求,扩大覆盖面,还积极激发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资源的科普潜能。比如,中国科协发布了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1274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将科普融入日常。

——传播形式与时俱进,科学种进更多人的心田。老百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让科普触达更广泛的人群,中国科协推出科普中国品牌,通过发布原创科普视频、图片等方式,回应公众关切;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农科开放日,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在田间地头“劳作”中感受科学、触摸科学;“火山爷爷”刘嘉麒院士、“深潜院士”汪品先等借助网络科普“出圈”,在与年轻人对话中,传播科学知识、方法。

——科普服务均衡普惠,“薄弱一环”逐渐补齐。我国地域广袤,优质科普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满足基层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引导科普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普大篷车化身“草原科普轻骑兵”,远行千里为农牧民送去养殖技术;在云南省,农田边的“流动技术服务站”,为果农开展猕猴桃、大枇杷等种植培训。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师生驻扎农村,为乡亲们送去鲜活有用的知识。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助力老年人拥抱数字时代。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需要高质量科普作支撑;科普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人共享科技进步成果,需要推进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

回应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需,科普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有不小的改进空间。确保科普工作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同步推进,应对科普事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科普法的修订很有针对性。

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科普责任。总体上看,全社会参与科普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提升。新修订的科普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类科普主体的责任进行细化完善。同时,设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说,在新学年开始组织科普活动,有助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科技后备人才。

发展科普产业,提升科普供给水平。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科普需求,推动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有效手段之一。当前我国科普产业比较弱小,修订的科普法提出,国家发展科普产业,鼓励兴办科普企业,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卫生健康、农业、生态环保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期待,随着科普产业完善,高质量科普作品将持续涌现。

为了提升我国科普事业的水平,我们正致力于培养一批专业的科普人才,并不断完善对科普人员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从事科普工作的专职与兼职人员总数达到了215.63万人,其中兼职人员占比超过八成。然而,科普人才的短缺问题依然存在,职业认同感不足、职业发展路径狭窄等问题成为了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提出,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科普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这包括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体系,从而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的激励措施。自2023年起,中国科协已在中央在京单位开展了科普专业职称评审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法律层面,我国也积极支持和保障科普人员的权益与发展,旨在让更多具备科普能力、愿意投身科普事业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科普人才,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科普与科技创新如影随形,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正致力于夯实大国科普的法治基础。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协同努力,形成了一股越来越强劲的“科普之翼”。这股力量将深入滋养科技创新的沃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发布时间:2025-01-10 21:00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