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在纪念巴金先生120周年诞辰的当下,一场以“青年与文学之未来”为主题的活动在上海作协的会堂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在座谈会伊始,便提出了这一议题。

唯有呈现出作品的整体性,作家方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青年作家王苏辛在重温巴金先生于1986年发表的致青年作家的一封信时,深感巴老所言:“中国的作家,首先要面向中国的读者进行创作。”这一观点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身处信息爆炸的当下,人们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接触到众多现象,然而,将这些现象转化为笔下精妙的观察,则需要作家具备强大的辨识能力。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经受住时代的考验,更在于经得起未来的审视。

“巴金先生总说,‘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青年作家周婉京说,“我喜欢巴金先生的‘真’,也想成为巴金先生那样讲真话、做真事的人,所以才踏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路。写作的特点也好,风格也罢,这些都远没有‘真’重要,更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不过是‘真’的结果。”

到底何为文学之“真”?青年作家龚万莹认为,“‘真’一方面指的是‘内心之真’,需要预备好内里的赤子之心才能寻到真话,说出真话。另一方面也是‘对象之真’。‘真’并不是照搬生活,给现实拍张照片,有时候,虚构是可以距离真实更近的。小说家不能被一套小说技巧框定,痴迷于工具与规范,遗忘了身边真实存在的具体的人。”

今日,我们如何审视青年与文学的交融与发展?兼具作家与文学工作组织者双重角色的王若虚先生如此阐述:“青年不仅仅是文学的未来,他们早已成为文学的鲜活当下,并且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回溯至2009年,我踏入上海作协的行列,不仅致力于文学创作,还投身于青年文学人才的培育之中。时至今日,我们已成功为27位青年作家出版了他们的处女作,以及策划了16本主题鲜明的文学合集。正如巴老在《激流三部曲》的总序中所言:‘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然而,我并未丧失信仰,那是对生活的信仰。’若将这信仰中的生活二字替换为文学,其意境依然深刻而贴切。”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