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最近,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理论及独立知识体系”为议题,第八届学术评价论坛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

本次研讨会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学术理论及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旨在推动学术界对原创学术理论的本质、特点与评判标准进行深入交流,从而为建立我国自主的学术评价机制贡献创新思维与可行策略,并就原创性导向的评价体系形成了更广泛的共识。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主任、教授陈思和在报告“关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点感想”中谈道,面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应识别并确定中国自主知识建构中“自主”的主体性。此外,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是相应知识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问题进行梳理有益于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体系建构的面向对象应是全人类,所有问题都是人类的问题,应站在全人类视角,不要排除来自西方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刘益东在报告“应对AI的大爆发与反噬: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迫在眉睫”中呼吁以“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为原则审视AI在争议中迅猛发展,指出西方知识体系与科技发展模式存在根本缺陷,以实现比人类聪明的通用人工智能为目标并非正确,AI应该辅助人类而非替代人类。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解决中国问题、维护中国利益,更是解决世界问题、维护人类利益,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迫在眉睫。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叶继元教授,针对学术“全评价”体系在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影响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尽管该评价体系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但在面对日益复杂的评价实践以及学界、科研管理界的新需求时,仍需不断地检验和完善。为此,叶继元教授强调了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以学术成果为主的各类评价对象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以适应新时代的学术评价需求。其次,在评价目的、评价主体等关键要素上,我们要深化研究,以推动学术评价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最后,为了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体现中国话语,我们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理论和实践。 总之,叶继元教授认为,学术“全评价”体系在学界的应用和发展仍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为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