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记忆之五:生命延续的方式
时间:2023-08-08 07:21 作者:admin 来源:兰州在线 返回首页
安师撤校至今已有25年,这中间门口招牌换过多个,时间都不长。近十余年来,这所占地百亩的院子虽仍挂着某个名头,但基本是空置状态。2012年,导演林旭坚筹划要拍一部校园题材的片子,我想到闲着的安师校园,推荐给他,不久他就在那儿拍出了唯美的剧情短片《我的中学时代》。那以后安师校园曾经野草丛生,枯叶铺地,藤蔓掩墙,西部操场还一度被周边村民当作牧场,放过羊。前些年那片操场作了改造,布满爬山虎的原学生食堂有所修缮,北部盖起一栋新楼,校门移位,招牌换新。然而与此同时,这一新项目改造工程愈发显出遗忘了院内多半场所和建筑物,它们不仅依然维持原样,有的地方还干脆用铁丝篱笆围了起来。不久就听说那儿有了常驻物业,负责人还是原安师同事。这个消息得到证实后,想到要回那儿去聚会的原安师师生多起来了,她似乎一下子被认识到作为重逢叙旧之地无与伦比的价值。她也一直仍被称为安师,就是在她撤校改制后的几次更名中,安师俩字几乎也一直被嵌在新名称中,如上海市安师高级中学、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等。正如校门移位换牌后,那座不再使用的老校门也仍然被留在原址,这些年,每一拨回去的人,当发现那堵留有当代书法名家费新我题写的校名痕迹的矮墙还在原地时,内心会不由得感受到此时此刻似乎特别需要得到的某种“体贴”。由此门入内,一切还都是老样子。
对我来说,安师也是我小说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和许多写小说的人常会遇到的烦恼一样,我早期的小说也曾有过小说人物被对号入座的尴尬,这促使我更有意识地用好小说体裁的虚构性,努力把小说写得更像小说,同时作为一种策略,我在小说中多用第一人称。从此我的“校园小说”中的“自传”色彩,可能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原型”,它们令读者产生对“我”的故事发生地的好奇心也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多年来在我接待过的异地朋友中,不乏对嘉定一无所知却知道有个安师的,也常有来客不等我安排行程,即主动向我提要求:方便去你当过老师的那个学校看看吗?我不仅多次当过这样的向导,还曾不止一次拜托那位负责物业的前安师同事,为碰巧路过安亭的朋友提供顺道访问的便利。也曾有一位相熟的电影导演,一次在上海和他相遇时,彼此聊着小说和电影,他对我说,有机会他很想去我小说中的校园看看,他脑中已有一些关于那所校园的“画面”。朋友应该没想到,好多年过去后,他多半已忘记脑中的“画面”,但他所称“小说中的校园”,依然保持着曾经的妆容,似乎还在等候远方的客人。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不论是怎样的阴差阳错出现在她身上,她始终如置身时空之外的状态,似乎已将自己变为“传奇”。虽说眼前安师留下的这些老旧建筑,或被改造,或被拆除终究是可预见的结果,但安师在退幕多年后仍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的生命力,更可预见是长久的。
今年3月7日,曾于1980年代在安师共事过的十来位朋友,相聚嘉定丰德园,缘由是几年前原安师美术教师李亮之在我引荐下为丰德园创作了砖雕影壁的画稿。另一位原安师美术教师钱欣明也参与了画稿的设计。2021年初,我们三人曾在新落成的丰德园砖雕影壁前合影,那竟是我们从青年时代相识以来的首次合影。第一眼看到照片时,我觉得有点惨不忍睹,过两年再看它,却已觉得意味深长,这也再次证明照片独具的“历史价值”。那天参加聚会的老同事中有位安师当年的副校长,王老师,年近八旬,说起安师往事,尤其显得如数家珍。在场的还有俞老师、冯老师、陈老师、顾老师、张老师、崔老师等。与各位老同事聊着近年来也常在我回眸中的安师轶事,我忽然发现,当下竟可能是安师自撤校后被看到和被说起最多的时候,然而,这些尚不能成为日后有价值的记忆。比如刚听得有人说起在座的陈秋兴老师,曾是足球和田径两个项目的国家级裁判,“在嘉定尚无第二人”,但做档案的都知道,对历史记录而言,比任何对此事的讲述更值得期待的,是陈老师手里“独一无二”拥有的两本证书。我曾在《不只是在记忆里》一文中,兴致勃勃地揣测在已被铁丝篱笆围住多年的原安师教师宿舍楼那一间间空置的屋子里,可能还留有当年屋主未及带走或清理的一些有价值的个人物品:照片、证书、书信、备课笔记、论文手稿、各类原创文艺作品的原稿等。由此我还设想,如能将眼前这栋曾经的教师宿舍楼,在保留原貌基础上改建为安师校史及人物档案陈列馆,同时它又可作为一座在本地值得长久保存的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与一箭之遥的震川书院遗址相呼应,这才是对安师最有价值的纪念,是百岁安师生命延续的有效方式。至于旧址上的其他场所和建筑,本应尽早有一个适应时代社会变化所需的改造利用规划,不该一关了之。
2021年,在我发表了《不曾消逝的路》后,李亮之慷慨地将我文中的配图、他画于将近四十年前的安师的两幅水彩画,捐赠给了嘉定区档案馆。我在文中为两幅配图加注的说明是:“安师通往外青松公路的石板桥”“安师通往安亭老街的石板桥”。文章发表后,不少读者表达了对那两座石板桥的记忆和怀念。我记不清是在捐赠前还是捐赠后,李亮之告诉我,后一幅画他画的应该是和安师校园一墙之隔的安亭兰塘村村口的石板桥。如今安师周边的村庄、田野、河流早已被新兴的街巷楼宇所取代,我如果不在此作这个说明,未来的历史记录恐怕就是那样了,虽然似乎微不足道。
对我来说,安师也是我小说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和许多写小说的人常会遇到的烦恼一样,我早期的小说也曾有过小说人物被对号入座的尴尬,这促使我更有意识地用好小说体裁的虚构性,努力把小说写得更像小说,同时作为一种策略,我在小说中多用第一人称。从此我的“校园小说”中的“自传”色彩,可能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原型”,它们令读者产生对“我”的故事发生地的好奇心也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多年来在我接待过的异地朋友中,不乏对嘉定一无所知却知道有个安师的,也常有来客不等我安排行程,即主动向我提要求:方便去你当过老师的那个学校看看吗?我不仅多次当过这样的向导,还曾不止一次拜托那位负责物业的前安师同事,为碰巧路过安亭的朋友提供顺道访问的便利。也曾有一位相熟的电影导演,一次在上海和他相遇时,彼此聊着小说和电影,他对我说,有机会他很想去我小说中的校园看看,他脑中已有一些关于那所校园的“画面”。朋友应该没想到,好多年过去后,他多半已忘记脑中的“画面”,但他所称“小说中的校园”,依然保持着曾经的妆容,似乎还在等候远方的客人。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不论是怎样的阴差阳错出现在她身上,她始终如置身时空之外的状态,似乎已将自己变为“传奇”。虽说眼前安师留下的这些老旧建筑,或被改造,或被拆除终究是可预见的结果,但安师在退幕多年后仍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的生命力,更可预见是长久的。
今年3月7日,曾于1980年代在安师共事过的十来位朋友,相聚嘉定丰德园,缘由是几年前原安师美术教师李亮之在我引荐下为丰德园创作了砖雕影壁的画稿。另一位原安师美术教师钱欣明也参与了画稿的设计。2021年初,我们三人曾在新落成的丰德园砖雕影壁前合影,那竟是我们从青年时代相识以来的首次合影。第一眼看到照片时,我觉得有点惨不忍睹,过两年再看它,却已觉得意味深长,这也再次证明照片独具的“历史价值”。那天参加聚会的老同事中有位安师当年的副校长,王老师,年近八旬,说起安师往事,尤其显得如数家珍。在场的还有俞老师、冯老师、陈老师、顾老师、张老师、崔老师等。与各位老同事聊着近年来也常在我回眸中的安师轶事,我忽然发现,当下竟可能是安师自撤校后被看到和被说起最多的时候,然而,这些尚不能成为日后有价值的记忆。比如刚听得有人说起在座的陈秋兴老师,曾是足球和田径两个项目的国家级裁判,“在嘉定尚无第二人”,但做档案的都知道,对历史记录而言,比任何对此事的讲述更值得期待的,是陈老师手里“独一无二”拥有的两本证书。我曾在《不只是在记忆里》一文中,兴致勃勃地揣测在已被铁丝篱笆围住多年的原安师教师宿舍楼那一间间空置的屋子里,可能还留有当年屋主未及带走或清理的一些有价值的个人物品:照片、证书、书信、备课笔记、论文手稿、各类原创文艺作品的原稿等。由此我还设想,如能将眼前这栋曾经的教师宿舍楼,在保留原貌基础上改建为安师校史及人物档案陈列馆,同时它又可作为一座在本地值得长久保存的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与一箭之遥的震川书院遗址相呼应,这才是对安师最有价值的纪念,是百岁安师生命延续的有效方式。至于旧址上的其他场所和建筑,本应尽早有一个适应时代社会变化所需的改造利用规划,不该一关了之。
2021年,在我发表了《不曾消逝的路》后,李亮之慷慨地将我文中的配图、他画于将近四十年前的安师的两幅水彩画,捐赠给了嘉定区档案馆。我在文中为两幅配图加注的说明是:“安师通往外青松公路的石板桥”“安师通往安亭老街的石板桥”。文章发表后,不少读者表达了对那两座石板桥的记忆和怀念。我记不清是在捐赠前还是捐赠后,李亮之告诉我,后一幅画他画的应该是和安师校园一墙之隔的安亭兰塘村村口的石板桥。如今安师周边的村庄、田野、河流早已被新兴的街巷楼宇所取代,我如果不在此作这个说明,未来的历史记录恐怕就是那样了,虽然似乎微不足道。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2023-12-12
2013-09-12
2013-07-22
2013-06-08
2013-09-05
2013-07-21
2013-06-08
2023-01-27
2013-06-08
2013-09-08
最新资讯
- 1.打造开放合作的“灯塔”项目 让各方人员包括研发者和资本提供者都参与进来
- 2.打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 市场规模与市场接近度等方面协同推进
- 3.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顶尖国际企业家共谋共促创新发展
- 4.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海主会场活动在浦东世纪公园举行
- 5.首届“上证杯”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 6.秋分早晨上海最低气温在19℃—21℃ 是三个多月来最凉爽的一个早晨
- 7.第二届千年古镇(松江泗泾)龙舟邀请赛在泗泾古镇水域举行
- 8.30余名国际企业家齐聚上海 在上博东馆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化探索之旅
- 9.第五届普陀人才节在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 10.“大革命洪流与黄埔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11.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浦东分会场亮灯仪式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举行
- 12.上海市1600余台防空警报(除虹桥、浦东机场地区外)同时鸣响
- 13.2024年版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将逐步在全网车站、车厢内更新
- 14.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揭晓
- 15.上海市正加大力度进行旧住房成套改造,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 16.去年部分市咨会成员们提出的建议已经逐步实现
- 17.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
- 18.“全球智慧聚宝盆伴上海发展”——访铁狮门公司高级顾问夏冠东
- 19.“上海出品”《何以中国》《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双双斩获“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 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
- 21.上海将做好“1+1+6+X”绿灰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22.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境内 强度等级已降至热带低压
- 23.上海创自1978年有完整小时降水观测资料以来最大的6小时降水量
- 24.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 25.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于9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举行
- 26.上海市公安局海外人才直联平台正式启用 提升强化国际人才集聚效应
- 27.上海首次由五个新城联动举办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
- 28.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 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 29.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选手们用亲身经历讲述“海聚英才”带来的改变
- 30.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约12000个
- 31.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昨天上午在上海市开幕
- 32.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将作为上海全新的自主品牌自行车赛事在五个新城设赛段举行
- 33.第五届“观澜论坛”在浦东新区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举行
- 34.2024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
- 35.上海各区组织不少于7天的集中役前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欢送新兵活动
- 36.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仪式在安徽举行
- 37.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新建站——上海松江站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 38.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将于9月28日至9月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办
- 39.上海将推动空间信息全面赋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 40.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