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今年适逢我国上海社科界泰斗、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诞辰140周年。12月26日下午,一场以“观其会通——纪念吕思勉先生诞辰140周年手稿文献展”为主题的活动在上海社会科学馆隆重举行。此次展览旨在缅怀吕思勉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风范。活动中,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亲临现场,共同为展览揭开序幕,并向广大观众展示了吕思勉先生珍贵的学术遗产。

吕思勉先生一生潜心于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其学术造诣深厚,涵盖各个时代,遍及各个学术领域。他的治学领域广泛,不仅包括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民族史、文学史、文字学等,而且在这些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著作丰富,累计超过1400万字,其中包括两部通史巨著、四部断代史经典以及多部专题史论,此外,他还撰写了超过一百万字的史学札记,为学术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吕先生还致力于教材编写与通俗读物的编撰,为普及历史知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受父亲影响,吕思勉16岁就开始读正史,23岁首次遍读“二十四史”,立志专意治史。吕思勉继承发展了传统史学,为通史写作树立了典范,并率先践行经世致用、为民立言的“新史学”理念,堪称“旧史学的殿军,新史学的开山”,学界常将他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此外,吕思勉在教育生涯中先后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如语言学家赵元任,历史学家钱穆、唐长孺、黄永年、杨宽等。

本次展览精心选择了吕思勉的手稿及相关文献原件59件(组),绝大多数展品(95%以上)为首次展出,包括吕思勉代表作《吕著中国通史》手稿以及各阶段学术札记手稿等。展览通过五大板块呈现一位有血有肉的吕思勉形象和史学大家的风采:“毗邻古大邦——吕思勉的故乡人文”揭示吕思勉的家学渊源和常州文脉对他的影响;“却遇良朋慰梦思——吕思勉的友朋弟子”呈现他与友朋及弟子的往来;“融会贯通,心知其意——吕思勉的学术研究”概括他的治学精神、方法和学术成就;“为学吟诗不辞瘦——吕思勉的文学情怀”展示他的文学世界,并重点介绍其诗词创作;“难得浮生半日闲——吕思勉的生活爱好”展现他养猫和弈棋的生活爱好。

展览现场还原了吕思勉在上海复兴西路故居的场景,供观众沉浸式打卡,在书卷气浓厚的氛围中感受大师的风采。展览还整理了吕思勉的年谱和金句语录,简明地介绍了吕思勉的成长历程、生平事迹,以及他对治学与励行的教诲;梳理了吕思勉在上海的足迹地图,以便读者实地寻访,感受上海人文城市的魅力和深厚的城市文化的底蕴。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在致辞中追溯了吕思勉与市社联的深远渊源,指出社科大师主要的学术轨迹在上海,但他们的学术贡献与影响是全国的乃至世界的,是当下的、更是久远的。市社联将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传承弘扬社科大师的治学精神和思想遗产,推出更多学术精品,为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贡献智慧和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在致辞中深情表达,举办此次手稿文献展览,旨在让吕思勉先生卓越的品德、卓越的教诲以及卓越的学术成就,以更加生动的方式传播开来,影响更为广泛的群体。此举旨在进一步彰显“上海社科大师”这一学术文化品牌的独特魅力;同时,将社科大师的精神与文化遗产更加深入地融入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之中,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互辉映、相互促进创造有利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我们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知名教授兼策展人张耕华,在介绍本次展览的策展背景时,详细阐述了相关情况。吕思勉先生,一位长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历史学家,在他晚年时,将毕生积累的大量手稿资料从常州老家迁移至上海。这些手稿资料后来成为了他新著作的重要来源,而这些著作多由其家属和后学根据这些手稿精心整理而成。吕思勉先生的著作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市场销量,这与他手稿的大量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学家及其研究成果,最终的目的应当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并展示其价值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5-01-01 09:16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