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过去一年,上海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成果频现,这离不开技术和人才的支撑。代表委员认为,下一步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加快实现底层技术新突破,打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生态。

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调研发现,当前上海大模型产业发展面临自主研发成本高、高质量语料获取难等瓶颈,亟待有效举措予以破解。比如,高性能计算设备成本占据研发成本大头,企业只能靠创新算法架构等策略提升训练效率、降低训练成本。而上海大模型企业获取直接融资量级明显偏低——2024年上半年,上海大模型企业超千万元融资共11起,低于北京的42起和广东的12起。

她建议,可以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大模型领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资力度,建立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到股权投资的全链条股权投资体系,并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降低大模型企业设备购置成本。针对高质量语料获取难问题,强化数据流通与跨区域合作。

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规模约25万人,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指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场景应用和社会治理三种类型还没能实现分类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程度不足,存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培养方案与应用场景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对此,他提出构建分层分类的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人才需求;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科创试验区,搭建“教育—科研—产业”协同创新大平台;设立人工智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基金;构建“全球人工智能科学家引育支持体系”,形成涵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民进上海市委也建议,可以课程和教材等教学资源为抓手,系统总结沪上头部高校人工智能课程研发和运行的有效模式,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应用场景等角度,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人工智能课程标准,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上海样本”。

发布时间:2025-01-26 21:39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