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席卷全球。一个例证是,去年诺贝尔奖项纷纷花落AI领域:物理学奖授予了为机器学习奠基的科学家;化学奖则用于表彰科学家利用AI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作出的贡献。

在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已经按下“快进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模塑申城”工程,推进一批标志性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

如何拓展更多应用场景,让人工智能支持千行百业深度转型?怎样提供更多专业人才支撑?如何构建更为成熟、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围绕这些话题,代表委员们在今年上海两会上积极建言。

一个清晰的趋势是,人工智能正加速渗透千行百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前不久,上海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推动“人工智能+”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

代表委员们认为,上海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发展优势突出,具有拓展更多应用场景的基础条件。那么,大模型如何破解应用端瓶颈?人工智能会“+”出什么新场景?

“人工智能技术应全面融入社区口腔医疗,赋能服务全链条升级。”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执行院长蒋欣泉说,从精准诊断、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到辅助治疗,人工智能在口腔全生命周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期待未来社区口腔医疗服务迈向更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新阶段,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便捷的口腔健康服务体验。

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许斌畅想,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沪惠保”数据实时结算、自动审核和快速理赔,确保参保人获得最优理赔体验,让惠民保险的生命力更持久。

代表委员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实现“人工智能+制造”,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城市竞争能级的关键。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调研发现,现有用于工业大模型训练的数据,多源于传统的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缺乏高质量的实时工业数据支撑。建议夯实人工智能应用核心技术,加快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强化多模态大模型与语义知识图谱等协同创新。同时,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边缘计算等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应用创新。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在此基础上,可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工业大脑”,攻关“工业大脑”技术瓶颈,尤其要突破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打造深度匹配制造业需求的垂类模型,为制造业装上智慧“工业大脑”。同时,通过技术、供应链、平台和生态等领域的赋能,拓展“人工智能+制造”的深度和广度。

“大模型在拓展应用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市工商联调研发现,企业面临技术复杂性的挑战,影响了大模型的落地效率,高昂的算力成本和数据获取难度也是制约大模型应用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数据不足、种类单一,以及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缺乏,则是其难以广泛应用大模型的瓶颈。

对此,市工商联建议降低技术门槛,鼓励技术创新以简化大模型的使用,通过技术普及来拓宽大模型的应用范围,提升社会整体的技术水平。推动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的发展,帮助企业降低使用大模型的成本。“政府可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新模式,加速大模型技术的普及。”

发布时间:2025-01-26 21:3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