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近期,复旦大学已着手实施一项新规,即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需采用AI工具。在此之前,该校曾公布自本年9月份起,将在本学期内增设不少于100门“AI核心课程”。

一方面涉及AI工具使用规则的制定,另一方面则关注于AI素养与技能的培育。这两者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为此,记者对复旦大学教务处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AI是大势所趋,不可逆,但并不意味着任其无序发展。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该《规定》明确了“允许使用范围”和“禁止使用范围”。

“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是《规定》的逻辑起点。我们试图把‘允许’和‘禁止’的边界弄清楚。凡涉及原创性、创新性以及本科学段重点考察的能力时,就不得使用AI工具。说到底,AI是助力和赋能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人。”

基于这一逻辑的起始点,适用的准则为:在获得导师的同意前提下,AI工具所生成的资料不得妨碍对学生在毕业论文(或设计)中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基于此原则,我们严格规定,在研究方案的设计、创新性方法的研究、算法(模型)框架的构建、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规划、研究(设计)课题的选定、研究(设计)的深层意义及其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的提出以及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均不得使用AI工具。这些环节是体现原创性和创新性的核心工作,必须依靠研究者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劳动来完成。

发布时间:2024-12-15 09:58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