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最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携五部精彩剧目以“矩阵式”形式登台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引发了盛大的文化盛宴。艺术节现场,门票供不应求;演出厅内,观众席空无一人,观众们全神贯注,凝神静气地沉浸在观赏之中……

北京人艺,这座承载着70余载时光变迁、星光璀璨的艺术宝库,吸引着上海观众纷纷前来观赏,以期一窥这家曾孕育出《茶馆》名剧的“资深剧院”,如何烹制这杯历久弥香的“茶”,款待着随时代口味更迭的各界来宾。

此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倾力呈现的戏剧盛宴包括《茶馆》、《哗变》、《日出》、《杜甫》和《正红旗下》五部经典作品。这五部剧目共计十五场演出,贯穿整个十五天,生动展示了北京人艺这一艺术“老店”在中国戏剧现实主义精神上的坚定执着,既传承了传统,又不断开拓创新,其艺术历程与成就令人瞩目。正如院长冯远征在接受采访时所言,这五台剧目如同北京人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象征。在我看来,北京人艺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民族化现实主义戏剧传统和浓郁的“京味”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底蕴,每一部作品都独具一格,精彩纷呈,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貌。

《茶馆》是老戏老演。由老舍先生编剧,焦菊隐、夏淳先生执导的《茶馆》,荟萃了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童超、胡宗温等著名艺术家,成为当代中国话剧的高峰之作。1992年送别第一代《茶馆》,磨剑7年,由梁冠华和濮存昕、杨立新一众艺术家接棒。其后,还陆续有过林兆华、李六乙等导演的各种版本。从2005年开始,《茶馆》庄重“回归”。尊重经典,就是尊重自己的历史。第一幕开始,静场,几十个角色雕塑般铺满舞台,都没咋说咋动,却是人人都有戏,但又没人抢戏,妥妥的一座“老裕泰”茶馆。梁冠华、濮存昕、冯远征、杨立新、何冰、吴刚等一众艺术家,带着一帮初露锋芒的青年演员,像小学生描红那样,一丝不苟地复刻于是之他们当年的表演。可以看到,经典就像一坛陈年老酒,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发酵,越发醇厚迷人。

《哗变》也属于老戏老演。我看过1988年朱旭、任宝贤主演的《哗变》,精彩绝伦。几乎没有喘气间隙的语词密度,间不容发的语言攻防转换,让《哗变》成为话剧演员语言功力的试金石。观众在语言密集轰炸中,感受人物不同职业、个性和内心的复杂变化,感受逻辑的严整、情节峰回路转的推进。话剧是关于“话”的艺术,其魅力在于剧本说什么“话”,也在于演员怎么说“话”。艺谚有云:高而不嘶,低而不咽,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偌大剧场,不用耳麦和扩音器材,把台词的每一句、每一字清晰地送到观众耳边,是功力的显现。《哗变》让观众充分领略、享受了演员肉嗓真声的“话”剧的专属魅力。

《日出》是老戏新演。这是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的代表作,有过无数新诠释新版本。这版《日出》集合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把《日出》变成了一曲展示艺术活力的青春圆舞曲。导演以极简主义的形式建构了一个空旷的舞台空间,年轻演员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华,展露角色个性的鲜明特征。陆璐饰演的陈白露兼具上世纪30年代在纸醉金迷中灵魂悲哀失落的交际花和当代女性的时尚气质,于震饰演的潘月亭表现出“老爸爸”的滑稽和无耻,雷佳饰演的李石清夹在顶头上司、辞退员工和妻子之间显露的不同嘴脸,都可圈可点。不同于《茶馆》,年轻演员们在剧中不动声色地增加了一些“小动作”,以突出、丰富角色的情境反应。在这场青春向经典的致敬中,我看到了北京人艺艺术事业马拉松式的生命接力。

《杜甫》是北京人艺在《李白》后又一次对唐代诗人的戏剧呈现。为了形神兼备,从形体上接近杜甫飘零憔悴的形象,冯远征来沪前瘦身10多斤。同时,他不断走进杜甫漂泊无定却心怀天下苍生的内心,塑造出既有崇高情怀又不乏名利羁绊的诗人形象。不断复原杜诗名篇的舞美灯光结合北京人艺民族化的话剧表演,应该承认,这是一部具有观赏挑战的作品。

《正红旗下》是北京人艺的京味新传。剧中,濮存昕扮演的叙事者老舍和杨立新扮演的父亲穿越时空不断对话,在完整的琉璃大屋顶不断分崩离析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两代人对民族精神的复杂解读。老北京的风俗人情,以富于感情浓度的色彩、灯光和表现主义画面风格,在舞台上缓缓流动。

在北京人艺的近期驻演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为现实主义表演体系的中国化进程以及京味风格的当代化转变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在这场演出中,不仅剧目的艺术品质令人称道,更让我动容的是艺术家们对戏剧的敬畏之心。他们摒弃了耳麦的辅助,依靠强大的气息支撑自己的声音,这样的演出方式虽然对身体消耗巨大,但观众们所听到的却是最为真实的声音。 在《茶馆》的首场演出结束后,濮存昕通过微信向我询问:“不用耳麦,您能听清吗?在这个观众众多的剧场中,不使用麦克风确实是一次挑战。”为了解答他的疑问,我每次都会向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以及歌剧厅门口的引座员咨询情况,并及时回复他的关切。 在接下来的5场演出中,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即便是那些台词不多、只站在舞台一角或被阴影遮挡的演员,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表演中。这使得每一场演出都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我们之所以需要国家院团,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其他院团难以模仿、无法替代的。国家院团的演出和剧目,是文化积累的瑰宝,它们代表了我国文化的最高成就。在此,我衷心祝愿北京人艺能够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为中国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更多的光彩!

发布时间:2024-11-23 11:23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