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广播在线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部分地区)的一种区域协同发展模式。自2018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即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GDP已经增长了7.88万亿元,年均增速为6.54%。这一增长速度占全国总量的24%,并且有逐步提升的趋势。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得益于地区之间政策协同、产业协同、人才协同等多方面的推进。在政策协同方面,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协同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加强了两地间政策协调和联动。

虽然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城市群相比,其发展效能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世界劳工组织2021年的数据,长三角地区每个劳动力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仅为18.39美元/小时,而美国为70.68美元/小时,荷兰为65.33美元/小时,分别是中国大陆地区的3.84倍和3.55倍。这一差距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即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虽然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其经济体系仍然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这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经过半年的深度调研,由40多位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组成的专题调研组跑遍了三省一市,考察了19个企事业单位,并听取了各方意见。最终,他们提交了一份近2万字的报告。

作为专题调研牵头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说,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已逐步进入“深水区”,未来会接连碰到“硬骨头”,需要不断突破现有制度障碍、组织瓶颈、基础难点,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去年9至10月,专题调研组和苏浙皖全国人大代表展开联合调研,到上海、江苏、安徽走了一圈,看了不少科技企业。

从芯片到人工智能,从基因检测到大飞机,从G60科创走廊到“合肥现象”,这一路展示了长三角创新高地聚力科创的勃勃生机。

2022年,长三角集成电路的总营收占到全国60%以上,人工智能产业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全国超3000家与生物技术、制药相关企业,有一半位于长三角。每3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多产自长三角地区。

亮眼成绩的背后,亦有隐忧。在联合调研时,沪苏浙皖的全国人大代表不约而同谈到一个现象:产业项目同质化明显,各地存在“抢跑道”现象。

“我们在调研中感到不少地方在‘卷’:你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代表调研发现,部分地市为争夺创新资源,阻止本地孵化企业向外转移,竞相采取更大力度税费优惠和地价补贴。这势必造成各地创新资源分散投入、部分创新项目重复建设,一些企业也被迫打起价格战。

为何会陷入内卷?在权衡看来,创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调研中发现,财政资金尚不能支持跨区域的创新项目,各地的税收实行属地化管理,尚未突破行政壁垒实现利益共享。一些跨行政区域“科创飞地”,容易被认为是外地借“飞地”来本地“招商挖墙脚”,这就涉及到财税分成、土地出让金分成等方面的利益共享机制问题。

打造长三角创新高地,需要更高层面的协同,需要竞争,但不能是低水平的“内卷”。调研组建议,培育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同时借助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从国家层面支持长三角率先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共享机制以及相关配套制度。

“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重大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顶层设计,强化和深化‘部市(省)合作’机制,从国家战略意义上推动协同融通。”权衡认为,要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做实“从0到1”的策源品质,提升“从1到10”的转化效率,放大“从10到100”的溢出效应。

沿着沪苏浙皖一路调研,感受“蓝天绿水”的区域合作治理成果,“速度”也频频被代表们称道。

在长三角,如今衡量路程的单位不再是米、公里,而变成了分钟、小时。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高铁营业总里程超过6700公里,占全国比重近16%,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之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1.5小时通达。

基础设施在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也在加速共享。五年来,长三角共建共享33个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涵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教育、文化旅游、公共体育、养老、公共交通、政务服务、综合应用和政务服务十个领域。比如长三角10城实现了“一码通行”,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全部41个城市。

“但是衔接依然有限,碎片化矛盾依然存在。”专题调研组发现,长三角在都市圈、跨省毗邻区已探索规划衔接,但更多停留在区域试点,“内容碎、空间碎、实施碎”。

权衡分析说,长三角地区涉及四个省级行政区,其规划时序有差异、基础平台和数据标准不统一、多头管理和部门协同存在矛盾等,各地规划方案之间断裂点较多。同时也缺乏跨区域规划协商和规划联合实施机制。

目前,长三角合作总体框架在执行层面主要依托“1+15+X”合作机制开展工作。在宏观层面,该机制主要体现在合作机制的整合和协同上。然而,在空间协同方面,该机制尚未纳入“15+X”专题合作组(机制)中。因此,在跨行政区的规划编制、管理等具体实施和操作层面,还缺乏专业的工作规则和机制进行支撑指导。为确保长三角合作总体框架的顺利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该机制,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一体化发展是指实现资源要素在自由流动和地区间全方位开放合作的过程。然而,“多头负责”的区域规划体系可能导致治理难题。因此,需要深化探索“多规合一”的实施机制,使规划体系更加高效和可持续。权衡认为,要破解“碎片化”的矛盾,需要探索跨省域标准统一、规则统一、制度统一的市场体系,推动要素共享共用和优化配置,并强化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有效落地。“多头负责”的区域规划体系可能会导致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可能会阻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地区间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实现。通过建立跨省域标准、规则和制度的统一,可以更好地推动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