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广播在线 正文

  随着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居民对高品质、多样性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攀升。然而,一些地方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密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消费城市线上消费、线下体验感和多样性也重视不够,更多倾向于提供商服用地而非住宅用地。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认为,从国际经验看,适度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有利于释放消费活力。他认为,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空间布局,推进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对于打造既高效又宜居的消费中心城市至关重要。陆铭进一步指出,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居住需求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协调性。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城市更新方案,提高城市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陆铭建议,打造具有“八爪鱼”特点的都市圈空间形态,强化都市圈消费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空间布局上,需要突破城市行政管辖边界的限制,准确把握都市圈消费一体化和消费协同发展、分工互补的趋势,从孤立型的“太阳系”式空间布局转变为中心城区和外围紧密连接的“八爪鱼”模式。具体来说,陆铭建议,都市圈的规划和设计应该注重空间的一体化和协同性,以适应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需求。这种协同性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应该体现在产业、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陆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都市圈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推动老城更新和新城提档双轮驱动,强化消费城市的发展动力。城市更新和新城提质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而密度是关键因素。陆铭建议,顺应人口向中心城市、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加强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向心布局”,探索实施建筑用途转换,将商业商务办公建筑用于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适当放宽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筑容积率管制,促进城市紧凑发展,释放城市活力。对于现有低密度新城新区加密发展,推动产城融合、完善生活服务配套、优化交通组织,引导人口向新城新区集聚。

  陆铭呼吁,以城市规划的精细化管理,提升消费城市的包容力。以建设“15分钟生活圈”为契机,缩短居住和消费的空间距离,实现住游平衡。在符合规划和安全等条件下,对现有商业、商务办公建筑增加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功能,释放服务业发展潜力,促进消费供给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品质化转变。同时,要考虑不同群体的承受能力和偏好,更新改造一批城中村,使城市更具包容性和“烟火气”。

  陆铭表示,要发挥线上大数据和流量优势赋能线下消费,增加线下具有体验感和互动性的空间供给。例如,要顺应消费者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和数字化的趋势,积极打造社交型共享空间和“美食+社交+娱乐+文化”的消费新场景。通过构建具有社交属性的第三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吸引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进行内部社交和消费体验。此外,陆铭还推广“尺度宜人、功能混合、慢行主导、特色多样”的开放式街区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打造融建筑、院落、砖墙、街道、居民、生活于一体的线下情景式消费街区,构建起“空间、时间、城市、场景”的全新四维关系。通过这种方式,陆铭希望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同时也为投资者和开发者提供更多的机会。这种模式将有助于促进线上线下消费的融合,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